財經365訊 周四大盤雙雙低開,隨后兩市分化,受權重股集體回調影響,滬指盤中急速下挫,隨后有所拉升,午盤前未能翻紅。深成指早盤略微震蕩,盤中快速走高,午盤前成功翻紅。創業板指低開高走,受傳媒、互聯網等活躍板塊帶動,盤中驟漲,重新站上1700點。
曾經的創業板,就是成長股與新經濟的代名詞,其業績的高速增長也帶來了整體股價的一飛沖天。隨著市場從激情回歸理性,業績成為考量估值與股價最重要因素,高速發展過后,創業板“成長的煩惱”也逐漸顯現。現在,創業板指已經從高點回落近60%,當前的點位是否已經調整到位,這可以從半年報業績預告中一窺端倪。
目前,A股已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公司披露了2017年半年報業績預告,其中創業板和中小板的企業全部都公布了業績預告。根據往年的情況來看,中小板半年報業績預告公布較早,通常在5月份之前,未來修正的可能性較大。而今年創業板由于在7月份才公布半年報業績預告,其精度較高,參照性較強,對指數走勢的預判性也較強。
從目前的測算結果來看,創業板的業績增速已經連續四個季度下滑,但其板塊估值仍然在45倍左右,離歷史底部30倍左右的估值仍有一定差距,未來仍存在進一步回落的風險。
從總量上看,創業板業績增速已經顯著回落。創業板半年報業績預告預喜率雖然仍比較高,為71.8%,但低于2016年年報業績預告狀況。剔除未發布業績預告的部分公司、取預告業績的上限與下限中值,我們測算出創業板2017年半年報實現歸母凈利潤合計441.1億元,而2016年同期相對應的歸母凈利潤合計為412.9億元,同比增長6.9%。其中,2017年二季度單季增速為4.6%,低于一季報11.1%的增速。
由于創業板第一大市值公司溫氏股份2017年業績大幅度下滑,對板塊業績造成明顯拖累,因此,我們將溫氏股份進行剔除后再進行同比例測算,發現創業板業績增速下滑幅度有所收窄:2017年半年報業績增速由先前的6.9%(未剔除溫氏股份)上升為24.4%(剔除溫氏股份)。進一步看,我們同口徑比較(即將每個報告期溫氏股份均剔除)顯示,創業板的業績依舊呈現增速持續下滑態勢,只不過下滑幅度有所收窄:未剔除溫氏股份前創業板2016年年報、2017年一季報、2017年半年報預告的業績增速分別為36.9%、11.2%、6.9%,剔除溫氏股份后創業板2016年年報、2017年一季報、2017年半年報預告的業績增速分別為31.0%、26.8%、24.4%,亦呈現逐步下滑態勢。
從業績增量上看,外延并購對于創業板的影響不斷消退,創業板逐漸回歸內生增長。隨著監管的趨嚴,外延并購對于創業板的影響也在不斷消退,Wind數據顯示A股2014年完成重大資產重組的公司數量為133家,2015年為291家,2016年下降為264家,而2017年截至目前只有93家,全年預計不超過180家。由于外延并購對業績的承諾通常只有三年時間,2014年以來的外延并購都將逐漸到期,業績暴漲紅利期即將結束。那些靠外延并購而創造出的業績神話已經漸行漸遠,因此創業板的業績正在回歸內生增長。
從行業測算結果來看,創業板各行業業績增速差異明顯。上一輪創業板牛市中,估值大幅度提升的傳媒、計算機等行業業績放緩或降低,周期性明顯的農林牧漁行業業績快速下滑。從具體行業分布來看,輕工制造、建筑裝飾、電子、有色金屬等行業增速明顯,增速分別為87%、67%、62%、57%。而農林牧漁、傳媒、計算機等行業則業績承壓,增速分別為-71%、-17%、0.8%,這類行業拖累了整個板塊業績。
從投資策略上看,投資者仍應該堅守價值龍頭,可以關注滬深300指數,對創業板保持謹慎。年初至今滬深300指數雖然上漲了15%,但其當前估值仍然只有13倍,顯著低于歐美股市藍籌指數20倍左右的估值。而創業板指雖然下降了近11%,但其估值仍然在40倍以上。與此同時,創業板業績增速連續四個季度持續下滑。所以,相對而言,在資本市場整體防風險、降杠桿的時代,創業板仍存估值壓力。
獲取更多財經新聞訊息,請關注財經365。(原標題:西南證券:創業板估值壓力仍存)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