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6.20”、“6.24”大跌,上證指數相繼跌破2100點、2000點。尤其是“6.24”暴跌,上證指數大跌110點,再次讓股指重返“1時代”。為此,市場上救市的聲音四起,有業內人士疾呼:A股到了最危險時刻,請管理層立即救市,請央行證監會匯金立即救市。
股指重返“1時代”,股市面臨的形勢確實非常嚴峻。但要不要救市,目前輿論方面對此存在較大的出入。救市論者認為,不救市是對市場不負責、對投資者不負責的做法。而從反對救市論者來看,救市是一種行政干預行為,救市不僅無益,而且還會“害了股市”。如6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的《證監會和央行都不是“奶媽”》一文稱:“救市”和“托市”都是揚湯止沸之舉,不是幫了股市,而是害了股市,只會加劇資本市場的“積貧積弱”,而絲毫無益于一個完善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建設。
救市是“害了股市”嗎?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應該說,在救市的問題上,筆者是偏向于“救市論”的。筆者一直認為,股市陷入低迷或暴跌,管理層乃至政府是有責任的。管理層如果置身事外,甚至隔岸觀火,這不是一個對人民負責任的政府所應有的做法。
但管理層的歷次救市也確實暴露出“不是幫了股市,而是害了股市”的問題。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如果救市真的有效的話,那么,中國股市也就不會還象現在這般在2000點下方掙扎了,畢竟這是12年前A股所堅守的位置。因此,僅從指數所處的位置來看,這10多年來的一次次救市確實沒有幫股市多少忙。股市最終一次次又從終點回到起點。
要說救市是“害了股市”也并非是虛言。從救市的結果來看,無非是換一幫人套牢而已。而由于救市使股市短期擺脫低迷,以致困擾股市發展的一些實質性問題被掩蓋,沒有得到及時解決。而這些問題在隨后的日子里一次次發作,因此又一次次困擾股市的健康發展,導致股市又一次次低迷。就眼下來說,如果真救市的話,那只會給大小非(限)套現、給上市公司再融資提供良機,給那些炒作創業板(行情 股吧 買賣點)、中小板(行情 股吧 買賣點)的機構投資者提供出逃的機會。不僅如此,時下救市還有可能是一種“救發”,為IPO重啟創造條件。而IPO帶病重啟顯然不是股市的福音。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救市反而“害了股市”的局面,究其原因在于救市措施并未對癥下藥。A股救市往往都是一些短期行為,救市措施很多都是“虛招”。如這次一些市場人士所建議的暫停融券賣空交易、將大股東及高管持股禁售期延長六個月、匯金增持、藍籌股大股東集體增持、上市公司回購、高管及員工持股計劃等,這些措施除了短期維穩之外,絲毫解決不了股市的核心問題。而在短期救市成功后,管理層又不抓緊解決股市核心問題。這就導致了“救市無益”、救市反而“害了股市”情況的出現。
由此可見,救市與“害了股市”之間并無必然聯系,關鍵在于救市措施是否是實實在在的實招。比如就時下的股市而言,如果真的采取某些市場人士的虛招,這仍然還是“害了股市”。不過,如果是無限期擱置IPO重啟的話,就不是“害了股市”,而是在給股市治病。畢竟目前重啟IPO是一種帶病重啟。而IPO之所以處于帶病狀態,原因在于《證券法》未修改的緣故。既然如此,何不積極促成《證券法》修改,待《證券法》修改后再讓IPO健康重啟呢?若果真如此,救市就不再是“害了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