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年腳步的漸次臨近,2013年股市、樓市、金市等大類資產的年漲跌大勢也基本定格,至此,年初以來各專家、大佬們的預判與爭論也高低立現。作為財富管理市場的“傾聽者”,今年聽到了不少“理性”噪音,部分摘錄如下:
今年年初,北京某知名券商策略部總經理曾斷言稱,2013年上證指數在2200點以下停留的時間不會太長,市場走勢總會超出很多人的預判上限,甚至最高可看漲到2800點,而今年最大的風險就是“做空”風險。
他看好2013年走勢的重要理由是,今年信托 、銀行(行情 專區)理財等無風險收益市場將會出現大面積違約事件,而這將會迫使資金流向受益于改革驅動的股市。今年1月,三峽全通信托項目違約和銀行理財“飛單”事件曾一時讓投資人惶惶不安。
然而,市場的“慣性”并沒有走出“理性”者所期望的趨勢。回望2013年,不僅信托、銀行理財繼續高歌猛進,貨幣基金、國債逆回購等理財渠道更是將老百姓對獲取無風險高收益的理財欲望喚醒,并趨于瘋狂。
對于投資人而言,賺錢效應勝過一切空洞的說教和看似嚴謹的邏輯。在存量資金有限、外圍資金又紛紛追逐無風險高收益的情況下,對于一貫依賴資金驅動的股市而言,想有大行情又談何容易。
與主板市場跌跌不休的疲弱走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最高漲幅“翻番”的創業板(行情 股吧 買賣點)市場可謂魅力四射,盡管在其上漲的過程中,圍繞創業板泡沫、崩盤、妖股等質疑聲一直不絕于耳。
看多者認為,創業板走勢映照了經濟轉型方向,看空者認為,股價已透支,難以支撐其高倍市盈率,甚至有人拋出“誰在出貨時不拉高”的陰謀論。但市場的走勢勝過一切,今年部分排名靠前的基金、私募正得益于敢于重倉創業板。
同樣,非理性的市場出現在一線城市的樓市。“國五條”、“二套房首付提至七成”……不能說今年的房地產(行情 專區)調控政策不嚴厲,但北上廣的房價,卻仍能在供給失衡中繼續上漲,這也讓一直看空樓市的人再度大跌眼鏡。
作為長期關注財富管理的一線記者,采訪中最常聽到的就是對某一市場趨勢的判斷,每個人都看似理性的觀點和縝密的邏輯,但對于由人參與的市場,非理性的情緒因素往往更直接影響著其短期走勢。
“市場先生喜怒無常,有時非常敏感,有時又反應滯后,但最終都不會偏離理性太多。”面對這位脾氣古怪的市場先生,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到底是跟隨市場“追漲殺跌”,還是無視市場而堅持“理性”?市場最終會說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