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在與多家機構進行交流時發現,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者堅持著“成長無極限”的看法;而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既不敢抄底低估值的金融、地產、周期、白酒,也不敢接力高估值的創業板(行情 股吧 買賣點)、改革題材。大家隱約感覺這種“割裂式”的結構風格總會存在極限,但不知道該以怎樣的視角尋找結構性行情的天花板。
我們認為,結構性行情的重要推力來自于存量市值之間的轉移,而這個過程在2013年已經完成。2013 年是2009 年之后A股交易活躍度最強的一年,共有1740只股票上漲,上漲公司占比達到71%,而滬深300指數年線下跌5.3%。從市值變動來看,我們找到了結構性行情成因的線索:金融、地產、周期、白酒等大市值板塊大約包含了340多只股票,卻蒸發掉了2.3萬億元的市值,而其余的2200只股票的總市值增長了1.9 萬億元。
數據顯示,2013年年初、年末A股總市值基本守恒在28萬億元。其實,28萬億元是A股從2011年之后形成的總市值上沿。A股總市值(考慮了增發、配股、IPO、解禁、減持等所有股本市場化因素)先后8次觸碰這條“紅線”,隨后都是以回調為主。我們懷疑,這可能是目前A股市場制度、金融環境、利率水平等綜合(行情 專區)因素能將A股推動高度的上限水平。上周,A股總市值最高達到28.5萬億元,上漲動力明顯減弱。本周則出現了斷崖式下跌,總市值快速縮水。
A股目前的市值規模再次觸摸到過去3年以來形成的“天花板”,每次達到這一上限都伴隨著調整,我們判斷春季小級別的躁動基本結束。即使在不考慮經濟/盈利基本面環境因素下,市場仍然缺乏資金推動的動力,除非存在增量資金相關的政策。
A股市場可能從結構性的普漲過渡到結構性分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市場的可交易性將下降,建議降低倉位。品種配置上,我們建議保留景氣拐點型或行業長期估值向上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