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A股沖高回落,上證綜指收盤微跌0.08%至2057.91點,深圳綜指跌0.31%至1102.28點。早盤銀行(行情 專區)股、兩桶油等拉抬股指,但午后銀行股走弱,加上剛剛強了一天的地產股走弱,股指于是回吐了漲幅。
證監會副主席姚剛周五透露,發審會將在3月份啟動,但當月可能不會有企業發行。雖然他說的與市場預期相差不大,但弱市中還是對股市構成些壓力,尤其是對新股。新股周五暴跌且跌得頗為反常,無一漲停。這批次新股從首批于1月21日掛牌算起,天天有品種漲停,且常常有多家漲停。
筆者懷疑新股或正在筑頂,這并不完全是因為累計漲幅已大,更主要的原因是后續將有大量新股供應,如此其稀缺性勢必喪失。還有,后續新股的公積金極可能更厚些,從目前官方透露信息看,未來對超募的限制有可能弱化,對老股轉讓限制有可能會強化。大家知道,超募必然對應著更高的公積金,而老股轉讓所圈的錢直接進入老股東口袋,與上市公司沒關系。
首批新股的惡炒應該與新股“空窗期”相關,因這會誘使許多炒家持“速戰速決”思路。新股無套牢盤,籌碼周轉也快,比較符合“速度”要求。這批新股上市前應該就有主力,因為網下配售給予發行人極大自主權,所以網下籌碼往往會被十幾家機構瓜分,這些機構就是潛在的主力。
除“空窗期”外,首日限漲44%亦起助漲作用。當新股估值不止漲44%時,勢必會連封“一字板”,而這其實無需多少買盤,因漲停本身就會造成惜售。也就是說,首日限漲制度實際上起到了節約主力拉升成本的作用。
最近有個消息有可能構成利空,不過也有可能被部分投資者誤以為是利好,這就是傳言稱交易所限制期指空單。這種限制所隱含的假定其實是:“如不限制,則股指會跌”。但試想如果相信股指會漲,那又何必限制做空?
對機構來說,當無法隨意開空單時,那只能減少現貨做多,所以繞了半天仍是利空。許多機構做空期指其實不一定是看空,可能只是常規的對沖,買些“他們自以為”能跑贏股指的個股,然后在期指上布空來對沖系統性風險。很明顯,一旦期指空單受限,那只能減少股票買入。
如果真有這樣的限制,最終能起的作用就是引誘那些未被限者做空期指。當做空被限時,未被限者的做空額度就顯得更珍貴,可能原本沒想做空者也會加入做空陣營。這種惡果在盤面上已有顯現,上周五期指明顯更弱,即月合約貼水竟然已高達32點。
本周股指走勢難測,全國“兩會”雖然過半,但畢竟仍在舉行,不排除管理層繼續維穩。操作方面,如果投資者持有是指標股,一般還可持股觀望;如果持有的非指標股,那么一般應減持,因即使有利好,多半會側重于權重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