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滬深股市可謂是多災多難,這一周已經(jīng)連跌了4天,中間就一根假陽線。而且越是小市值的個股跌的越兇,中證500指數(shù)一周下跌已經(jīng)達到6%,創(chuàng)業(yè)板跌幅超過6.5%,很多人都不明白,好好的股市小船,怎么說翻就翻了。
股市大幅下跌,一定有人在賣,那么到底是誰開始賣的呢?其實我們翻閱個股,發(fā)現(xiàn)不少都是短期跌幅巨大的,很多都是一下就跌下去了,之前毫無征兆,比如昨天,一下就220家個股跌停,還有很多個股出現(xiàn)了閃崩的情況,這無疑就是遭遇到了機構們的集中拋售。
現(xiàn)在大家肯定會問,那是什么原因導致的閃崩大跌?A股為下跌找原因是慣例,這也是因為這個市場常常有不正常的大跌波動,加上確實有時是因為某些原因導致的,或者至少是觸發(fā)因素。在周四下午收盤后,就流傳一個暴跌原因版本:國家頒布了信托資金降杠桿的政策,由原來的1:2配資降到只有1:1。晚上就被辟謠了,多位證券信托業(yè)務相關人士均表示未收到上述相關文件。
我個人非常反感這樣一暴跌就找原因,而且就是某份文件之類的,顯得有點幼稚,別說那些根本是無中生有的謠言,就是真有文件,每天行政部門發(fā)出的文件那么多,市場不跌時怎么不說,然后一有大跌就把原因歸咎到某個根本無關的文件上,可笑的是行政部門還常常出來解釋辟謠,先暴跌-找個原因-市場流傳-主管部門聲明,這老套路何時休,真是看夠煩死了。
此時有人肯定說,那你說說股市為什么暴跌?對,股市就是暴跌了,哪有那么多為什么,市場本身運行有自身的邏輯和規(guī)律,暴跌從外部找原因都是小兔樣,真正的原因是市場的內在邏輯,技術上可以認為是從2017年11月中旬以來的調整未完成,主調整了一波之后,12月、1月在震蕩,屬于下跌中繼,現(xiàn)在是震蕩后的再次下跌。
有人又有說了,你都知道是這樣,為何之前沒有說?這么說又兔樣了,市場的下跌到了12月、1月的震蕩調整之后,是否再跌一波屬于“天知道”的事,只是跌下來之后從盤面的技術上可以看明白,這是整一波的調整未充分所致,但之前誰也不知道,也許在上證指數(shù)漲了之后,其它那些弱成狗的指數(shù)也開始反彈,那這個震蕩的兩個月就變成底中期上漲,這也完成是可能的,如果從技術分析就可以百分之百精準預判到未來市場走勢,那這不是股市的技術,而是某種神仙的法術。
可是技術分析也并非無用的,不是說只能用來“事后找原因”(不過從盤面找原因比傳某個謠言或某人說的一句話也要高檔許多),打個比方說,一波上漲之后回調到位,此時會有資金介入,如果是第三波的回調的話,很可能是會破位向下的,技術上就應該回避第三波的下跌抄底,因為概率上多是沒有第四波的,可是技術的不確定性也在這里,像有些大牛股就有第四、第五波,從大趨勢上看任何一次的回調都是絕佳介入機會。記住,技術只能幫你把握大概率和看明白盤面走勢原因,沒有辦法“指導”大盤走勢。
我們今天用技術來“事后找原因”,得出的結論悲觀但又非常接近事實,那就是調整還沒結束,還在一波波的向下殺跌,暴跌就是從去年11月中旬之后的調整未跌夠的繼續(xù)。如果說現(xiàn)在的閃崩跟股災時最大的不同,答案依然是令人沮喪的,股災時閃崩的股票因為炒到高處跌下來,而現(xiàn)在很多個股閃崩是在歷史低位,屬于沒有水份的干跌,換句話說是估值不貴股價低,但沒有人接盤的閃崩,股市中人只能說:“愿賭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