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分眾傳媒(SZ:002027)發布了2017年業績快報:
實現營收120.21元、利潤總額72.33 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0.06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4.94%。
值得一提的是,其2017年四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2.91 億元,刷新公司單季收入新高,同比增長23.21%。
作為生活圈的媒體龍頭,分眾又開始重回各路資金的關注視線。
筆者認為分眾傳媒業績回暖主要得益于:
廣告行業整體回暖之下,對于行業趨勢的精準預判;
“稀缺性”戰略實施效果顯著,對受眾的有效覆蓋能力很強;
在提升客戶粘性上頗有章法可循。
行業復蘇
據CTR數據顯示,2016年廣告市場整體刊例價等傳統媒體廣告花費下降0.6%,較2015年有2.9%的降幅。但以樓宇、影院、移動互聯網三大媒介為代表的數字新媒體卻增幅穩定,整體同比上升21.4%,領漲國內媒體廣告市場。
2017年以來,廣告市場更是逆轉2015-2016年的下滑趨勢同比增長4.3%,高于業內之前預期的2.4%。
誠然,行業復蘇是大背景,但如果沒有獨到之處,業績回升應大致與行業增速一致,不會差別這么大。
那么,在行業復蘇的背景之下,分眾自然受益匪淺。
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有一套對廣告受眾畫像、媒介形態及受眾行為的精辟而深刻的理解:
20歲到45歲的人,資訊模式是微博、微信、百度,生活空間是寫字樓、公寓樓、電影院;
而45歲以上的人資訊模式主要是電視,生活空間是社區和賣場。
據市場機構調查,都市廣告受眾基本上是在20-45歲間,月收入在三五千以上的都市主流人群,與江南春看法趨于接近。
對于公司戰略,江南春則表述為如同“圍捕一個消費者,就是左手怎么抓住他最主要的資訊模式,右手怎么去抓住他最主要的生活空間。”
在筆者看來,對廣告行業理解的深度與廣度上,分眾一時難以找到對手。
早在2011年,分眾便前瞻性的“把廣告植入到消費者的生活軌跡當中”,對廣告業影響深遠。
彼時,分眾嘗試過發展互聯網公司投放線下廣告,但這一嘗試在當時經常被質疑:除過成本因素,分眾廣告能否有精準的投放效果。
幾年時間,隨處可見的互聯網廣告已經是最好的答案。
仔細審閱公司年報后發現,在2016年,日用消費品廣告只占到公司營收的20.40%,互聯網廣告已成功實現“反超”,占公司營收達25.85%,各種互聯網公司的廣告反倒成了分眾主角。
正是因為這種前瞻性,在景氣復蘇前分眾繼續對線下市場進行“跑馬圈地”。
據中怡康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公司業務在樓宇、影院及賣場三大領域均有所斬獲。尤其是利潤率更高的賣場終端視頻媒體已達5.4萬臺,主要分布于華潤萬家、家樂福、物美等大型賣場及超市約2000家。
在廣告業開始復蘇后,公司業績自然大幅度跑贏同行。
但公司目標顯然不止如此。在2018 年2月公司成立15周年年會上提出“公司未來應該至少達到覆蓋500個城市500萬個終端5億城市新中產的目標”。
據分眾某高管透露,此項計劃進度比之前安排要快,可以想象如果此項計劃部署完成,公司的業績將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