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或進入司法程序的企業,最有可能觸發強制退市條件。
滬深交易所日前發布上市公司重大違法強制退市辦法征求意見稿,被市場視為史上最強的退市規則。而有哪些公司可能成為退市新規下的首指強制退市業?投行人士指出,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或進入司法程序的企業,最有可能觸發強制退市條件;此外,被市場質疑、屢教不改的公司也可能入列。《上海證券報》援引投行人士指出,司法判決與證監會行政處罰是判定上市公司是否重大違法的依據,因此,強制退市的高危區集中在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及因違規進入司法程序的上市公司。
據上證資訊統計,截至3 月12 日,滬深兩市共計約有35 家公司處于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狀態,其中滬市公司約10 家。投行人士表示,部分公司的違法違規事項被輿論聚焦,影響比較惡劣,此類公司被強制退市的危險系數更高。如:ST保千里( 600074-CN )、*ST新億( 600145-CN )、祥源文化( 600576-CN )及凱瑞德( 002072-CN ),它們都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交易所表示,新規發布后,如果證監會對這類違規行為作出行政處罰,交易所將根據查明的事實,依法啟動退市程序。退市新規強化了滬深交易所實施強制退市的決策主體責任,以前調皮蛋的壞孩子再也不服管教。例如資本玩家鮮言控制*ST慧球( 600556-CN )。退市新規發布后,滬深交易所可能對一些屢教不改、不能遵守游戲規則的公司行使強制退市條款。
另外,通過年終突擊增利來保殼的殼公司,也可能是退市新規上路后首批被點名的公司,例如*ST東數( 002248-CN ),該公司在2015、2016年連續2年虧損,2017年前3季虧損1.6億元( 人民幣,下同),但通過第4季轉讓子公司股權、部分債務豁免和政府補貼等手法,公司預計2017年度盈利3700多萬元,由此化解了暫停上市的危機。對于通過突擊交易實現獲利的殼公司、僵尸企業,監管部門今后將繼續優化財務類退市指標,加大退市執行力度。
投行人士分析,觸發退市的情形,除了重大違法,還包括財務性指標、流動性指標、市值性指標等多類,這次退市規則改革先將重大違法行為納入強制退市范圍,后續再優化財務類等退市指標后,將形成更加嚴格的退市機制。該人士指出,在重組審核收緊、監管層抑制炒殼、資訊披露監管強化的背景下,ST 公司、問題公司的資本運作空間被進一步壓縮,未來A 股市場優勝劣汰的效應會更加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