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知后覺的西鳳酒沒趕上上市的最佳時期
如今,相比于“同期出道”的明星酒業,西鳳酒已經落后了一大截。
以2017年為例,貴州茅臺、山西汾酒、瀘州老窖的營業收入分別高達582.18億元、60.37億元和103.95億元,實現歸屬凈利潤分別為270.79億元、9.44億元和25.58億元,毛利率分別為89.83%、71.73%和70%。
而據招股書顯示,過去三年(2015至2017年)西鳳酒股份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8.03億元、28.67億元、31.70億元,同期扣非后的凈利潤為1.74億元、2.81億元以及3.55億元。
要飛過上市這道門,請摘下鐐銬再跳舞
西鳳酒業上市,最大的阻力其實來自自身。
對于白酒行業來說,生產和營銷是幾乎最重要的兩塊陣地。
不幸的是,現在看來,這兩大陣地,西鳳酒都沒能好好守住。
白酒工藝中,基酒的產能和質量是各大酒廠興衰的關鍵之一。西鳳酒的自產基酒噸數處于逐年下降的境地,由2015年的9981.7噸下降到2017年的8207.24噸,而外購基酒數量卻不斷上漲,分別為21238.24噸,18179.56噸和19439.12噸,外購基酒占比分別為68.03%,67.36%和70.31%,看起來,短期內其無法擺脫對外購基酒的依賴。
“外購基酒占比頗大,自然也給西鳳酒增加了一道風險。無論是外購基酒品質把控,還是上游采購價格的波動等,隨便一處崩塌,便會對西鳳酒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最令人難以接受的在于,西鳳酒主打“鳳香酒”,而外購的基酒全部是濃香型的,這詆毀了西鳳高扛的鳳香型白酒大旗,另外,在陜西以外地區幾乎是依靠濃香型白酒占領市場,而且價格較高,這似乎透支了西鳳的品牌。
而從這幾年的市場表現來看,西鳳的品牌,可供透支的余地也并不多了。
2015年至2017年,一貫的經銷商模式實現的銷售金額占西鳳酒主營業務收入都超過98%以上,2017年甚至達到了99.43%,其對經銷商的依賴可見一斑。
同時,招股書中顯示,西鳳酒共有股東經銷商14家,合計持有公司7.55%的股權。這種模式在早期可以幫助西鳳酒快速打開市場,但后期的桎梏也很明顯,經銷商擁有的“話語權”過高,過度依賴自然會導致主導權的喪失,無法站在企業統一的高度塑造品牌形象和發展戰略。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事實上,這種經銷模式在西鳳內部埋下的隱患遠不止如此,這是后話。
近年來,五糧液、茅臺、洋河等無一不在進行著大刀闊斧的減負改革,為強化核心品牌價值,2017年白酒巨頭們紛紛開啟了“瘦身競賽”,酒企相繼推出著重整頓、清理子品牌的政策。茅臺、五糧液等更是帶頭以強硬姿態砍掉眾多旗下子品牌、包銷品牌。
西鳳酒對包銷品牌也開展了“瘦身”方面的相關舉措,但因品牌經銷的銷量持續占比過高,各方利益難以平衡,因此在條碼刪減、清理子品牌的行動中遲遲未能有實質進展,由子品牌引發的各種糾紛更是層出不窮。
一場換帥劇,一次隱疾復發
西鳳曾經的董事長喻德魚其實早就意識到了西鳳酒存在的問題:西鳳酒依然停留在原有的經營模式上,中低端產品占據絕對份額,營銷手段主要以包銷和買斷為主,缺乏自主經營的高端品牌,形成了“一流質量、二流包裝、三流價格”的不利局面。
“認識”是如此的深刻而清晰,執行力卻沒有交出可與之匹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