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傍晚,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8年7月5日起,下調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此次定向降準將是年內的第三次降準,前兩次分別在1月和4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雖然名義上是“定向”降準,實際是“普降”。在央行這次的降準通知里,包括外資行在內的各類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都下調了0.5個百分點。
此外,央行特別提到,此次定向降準資金不支持“名股實債”和“僵尸企業”項目。
此次降準有三大特點 一、降準范圍:名為“定向”,實際效果等同于“普降”。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 二、給不同銀行“定向”劃分了資金使用范圍。大行主要用于支持債轉股,其他行主要用于支持小微。 三、央行首次“手動計算”了釋放資金量。過往,降準能釋放多少資金量都是市場各類研究報告算出來的。這次,央行罕見首次動手,為市場提供了可釋放7000億元資金這一數字。 呵護市場流動性,可謂用心良苦了。 此次定向降準是落實6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有關部署。有利于穩步推進結構性去杠桿,有利于加大對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屬于定向調控和精準調控。降準釋放資金,將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當下恰逢半年末時點,市場流動性有季節性緊張壓力,此次降準也有利于緩解流動性季節性緊張,保證流動性平穩。 也有專家評論稱,此次降準“一舉雙得”,既有利于緩解關鍵時點流動性壓力,同時也是去杠桿的舉措之一,有利于推進結構性去杠桿。 貨幣政策并未轉向 降準≠寬松! 專家認為,此次降準并不意味這貨幣政策轉向,央行仍會堅持實施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該次降準主要是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的要求,重點支持債轉股,穩妥推進去杠桿。 民生證券宏觀張瑜表示,貨幣政策依然維持流動性寬松保底線+信用出清釋放風險的思路,過度寬松不可期待。信用風險的釋放根據主體的剛兌意愿、能力及風險波及面有如下順序:民營小企業-民營上市公司-國企非標-國企標準化-地方城投。目前剛剛走到中段,到達國企非標層面,如果此時貨幣政策搖擺等于再一次逆向強化了國企和城投的“剛兌”性質,將會使得國內信用分配不均的格局進一步惡化。 股市利好 市場普遍認為,連續的降準有利于緩解市場中長期資金面,對股市中長期有一定的利好作用。 近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11年11月底開始,央行開始進入連續降準周期,其中次日上證指數出現上漲的次數并不多,上漲概率為50%。而從最近的三次降準的情況來看,降準后次日股市都出現了上漲,這三次降準前后股市表現也相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