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27家企業IPO申請被否。其中,5月共計審核64家企業,9家被否,被否率為14.06%,較4月的12%小幅上升。業內人士分析,未來IPO審核過程中關注的重點有兩方面:一是嚴防企業欺詐發行、虛假披露等“帶病過會”行為,二是嚴查業績操控行為。
發審委多方面詢問
數據顯示,截至5月31日,今年以來證監會已審核233家公司首發申請,195家獲通過,27家被否,其他11家為暫緩表決、取消審核等,被否率11.59%。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前述27家被否企業在持續盈利、規范運行、信息披露方面受到發審委詢問的次數最多。
在持續盈利能力方面,發審委詢問的內容包括盈利來源集中、業績大幅波動、盈利質量不高、經營模式重大變化、核心競爭力缺失、原材料供應受限等。
以最近被否的浙江時代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為例,發審委要求公司進一步說明所處的行業地位和行業經營環境是否已經或者將要發生重大變化,是否對持續盈利能力構成重大不利影響,2017年經營業績是否存在大幅下滑的風險,相關信息和風險是否已充分披露。
此外,震裕科技、華光焊接、日豐電纜、華龍訊達、思華科技、歐維姆和新水源景等企業因為業績下滑或持續盈利能力存疑被否。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發審委對是否存在商業賄賂方面詢問頗多。
以5月24日上會的普元信息為例,由于公司2014年-2016年間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遠高于所列舉的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證監會要求發行人代表說明費用支付及管理的內部控制制度及執行情況,如何控制銷售費用報銷的內容合法合規,是否存在商業賄賂。
除財務問題外,企業是否規范運作也成為IPO審核的重要考量,數據造假、客戶單一、存在環保問題等,都有可能造成企業的首發申請被否。
主動撤回增多
業內人士指出,申請企業和保薦機構主動撤回申請的情況正在增多,監管層更加重視對申報材料基礎信息及申報質量真實性的核實。
相關人士透露,在IPO審核過程中申請撤回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營狀況發生了較大變化,業績下滑顯著,這種情況占多數;二是會計核算規范性方面存在問題,比如有粉飾業績行為,通過關聯交易或者調節利潤,導致業績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經營狀況;三是企業自身面臨訴訟等個案風險,也包括戰略調整、股權調整等潛在風險。
前述人士強調,未來在IPO審核過程中關注的重點有兩方面:
一是嚴防企業欺詐發行、虛假披露等“帶病過會”行為。同時,通過落實舉報、媒體質疑等方式來防范此類企業上市。
二是嚴查業績操控行為。部分企業通過關聯交易、放寬信用政策、調整折舊、壞賬計提以及人為壓低員工薪酬、廣告費等企業必要支出費用的方式來調整企業利潤,粉飾業績,這種行為將是審核的重點。
業內人士指出,部分IPO申請被否是監管部門嚴格履行職責的體現,是保護我國股市中小投資者的積極舉措,這也意味著新股發行機制的逐步完善和有效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