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股逐步進入全流通時代,A股市場產業資本占流通市值比例從2005年的5%逐年上升至超過50%,二級市場機構投資者從2007年的20%占比回落到目前不足10%。
在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定價權爭奪戰中,產業資本越發占據主導地位。在業內人士看來,A股市場估值底的有效性更多的不是在于得到金融資本的認可,而是在于產業資本的增持。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場持續下挫過程中,產業資本增持悄然提速。根據統計,截至12月22日,12月份的產業資本增持量已經達到約20.43億元,而整個11月份,僅有39家上市公司獲得凈增持,凈買入股份數僅為4616萬股,累計增持金額約為6.35億元。
上述數據對于可以看出,12月產業資本增持力度較11月份有明顯提高。對于產業資本近期頻頻增持,上海一合資基金公司研究總監表示,隨著全流通時代的到來,產業資本在資本市場的定價話語權逐步提升。“公司已經有研究員著重研究跟蹤上市公司大股東增持現象,如果不是為了資產注入、重組、增發融資等目的故作姿態,僅僅是單純從重置成本考慮,那么從產業資本的角度可能表明部分公司股價已經跌到了值得介入的價位。”
“產業資本是最聰明的資本,因為他們最了解自己公司本身的情況,知道公司值多少錢。產業資本增持說明了他們對增持品種的價格是認同的,如果市場其他投資者也認同的話,市場就止跌了。”不過,常士杉認為,這一次增持,在經濟轉型期,產業資本增持能產生怎樣的作用,還需要觀察,個人判斷可能是能抵擋一時,但抵擋不了多長時間。
在常士杉看來,產業資本增持不能說明底部的形成,但可能說明離底部不是很遠,未來,行業和個股的分化會越來越嚴重。目前,一些行業一些板塊的估值比較低,但絕大部分板塊如炒上去的ST重組股估值仍然非常高,題材式的炒作仍然會面臨非常大的風險,所有板塊還需要進行全面尋底的過程,這個過程會非常痛苦。
華泰聯合證券的一位分析師認為,產業資本增持領先于估值底部,在其看來,增持公告次數、增持額、凈增持額是產業資本增持的顯著標志。產業資本從05年7月和08年9月開始的兩次大規模集中增持,都是在市凈率的低點發生的,時間上大約領先3個月左右而之后股市的估值都有一個回升的過程。凈增持現象的出現和增持公告數量集中增加,這些現象的發生是產業資本增持潮的顯著標志,這種大規模、一致性的增持行為,對大盤走出估值底部會有一個明顯的推動作用。
上述分析師認為,目前市凈率雖已經到達歷史低點,但產業資本增持潮未現。原因在于三點:
第一,主板市場凈增持額雖然從年初逐步增加,但凈增持額為正的現象并未出現,反觀中小板市場減持額今年卻又創新高,產業資本內部對于估值的分歧導致其增持行為無法對大盤估值形成一個向上的合力。
第二,流動性緊張對上市企業的資金層面造成了一定壓力,產業資本增持的目的是為緩解上市企業資金壓力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第三,基于套現目的的大小非非理性減持對于產業資本增持的有效性有一定削弱,大股東為保增發融資量而進行增持的可能性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