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网站在线导航,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国产高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AV网站在线观,国产福利视频100大全,欧美激情四射黄色,看电影来国产精品黑夜视频,成年人黄色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您的位置:基金 公募 / 私募 / 理財 / 信托 / 排行 > 公募基金規模快速增長背后的結構不平衡

公募基金規模快速增長背后的結構不平衡

2017-05-16 14:41?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公募員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約需要 分鐘的時間

來源:中國經濟網

  張光華個人簡介

  張光華,經濟學博士。現任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曾就職于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人民銀行海南省分行、廣州分行,歷任副行長等職。曾任廣東發展銀行行長、招商銀行副行長、執行董事、副董事長、黨委副書記,兼任永隆銀行副董事長、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招商信諾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董事長、招銀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長、招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董事長。

    從2013年起,有幸參與到公募基金行業,2015年正式來到博時基金。應該說,在中國資本市場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包括銀行、券商、保險、信托、公私募基金在內的大資管行業取得了十分可觀的增長,整個行業競爭格局也在重構當中。對銀行業來說,監管漸趨嚴格,盈利模式面臨轉型挑戰,逐步向智慧化銀行、輕型化銀行和國際化銀行發展。而公募基金行業呢?最直接的變化,是隨著資管行業的金融創新和監管格局演變,各類金融機構在資管業務領域的橫向分割局面已逐步打破,公募基金面臨著新的大資產管理的行業競爭格局。

  這種變化和挑戰從大資管規模結構上就能直接地反應出來:截至2016年末,國內各類資管機構管理的資產總規模已經接近120萬億,其中銀行理財產品存量規模達到30萬億元,信托資管規模近20萬億元,券商和保險總資產規模都分別超過了17萬億元。而截至2016年底的公募基金資產管理總規模則是9.16萬億元,在中國大資產管理行業總規模中的占比還不到10%。

  正是在新的競爭格局之下,公募基金業走到新的發展十字路口,如何探索一條與大資管產業發展相契合的轉型、創新、變革之路成為重要的探討話題。

  規模快速增長背后的結構不平衡

  公募基金作為大資管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1998年第一只規范運作的產品成立算起,已走過近19年的發展歷程。依托我國經濟社會和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公募基金行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對我國金融體系建設和實體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根據基金業協會最新統計,截至2017年3月末,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達9.3萬億元,產品數量達4208只,是我國A股市場持股比例最高的機構投資者。對比2015年初的4.56萬億,和2016年初的8.4億元,可以看到,中國公募基金行業在最近兩年,盡管經歷了A股和債券市場的劇烈波動,盡管受到大資管混業競爭的沖擊,其同比規模增長也仍然十分可觀。

  從投資業績來看,自開放式基金成立以來至2016年末,公募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為16.52%,超出同期上證綜指平均漲幅8.77個百分點;公募債券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為8.05%,超出現行3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基準利率5.3個百分點;同時,公募基金在助力養老金保值增值方面也做出重大貢獻。目前,基金管理公司作為全國社保基金最主要的委托投資資產管理人,在18家管理人中占16席,管理了超過40%的全國社保基金資產,在機構投資者中樹立了良好聲譽。公募基金已經成為普惠金融的典型代表,為上億消費者創造了巨大收益和金融便利。

  但從結構上看,公募基金規模發展的平臺尚不穩固:

  一是從產品類別看,短期資金驅動型產品層出不窮,低收益產品占比上升明顯。據統計,在全部開放式基金中,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股票型+混合型)凈值規模占比由2012年末的63%萎縮至2017年3月末的33%,而同期貨幣基金規模占比則由21%增至47%,債券基金規模占比由14%增至19%。

  二是從資金來源看,資金來源短期化。公募基金作為長期投資的典型代表,卻一直缺乏長期資金的支持。當前公募基金的資金來源仍以追求短期收益的資金為主,養老金、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占比較小,對公募基金發展尚無法起到強有力的支撐作用。近年興起的機構業務方面,通道業務占據不小的比例,未能充分體現基金公司主動管理的優勢。

  三是從投資業績的變動來看,自2013年開始,加杠桿后的資金在信托、理財、外匯、期貨、債券、股市等單一資產間不斷流動,股市、匯市、債市非正常波動等漸次發生,資產管理在價值創造和損失間輪回,金融的脆弱性充分暴露。

  規模快速增長的背后是結構失衡,結構失衡凸顯基金公司內生增長動力的缺乏。這是在三期疊加新常態下,金融加杠桿、資金脫實入虛等現象在基金管理行業的必然反映。

  舊的挑戰尚未退潮,新的挑戰接踵而至

  近年以來,基金公司在挑戰中戰勝自我,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這些挑戰短期內并不會退潮:一是實體經濟行業很多盈利能力低下,資產收益率下降,并有可能成為長期趨勢。二是高凈值客戶財富迅速積累,客戶的多元化需求難以滿足。三是資產荒、負債荒、流動性沖擊不斷顯現,現有的資產管理模式弊端在金融的動蕩中越發凸顯。這三點可以說是挑戰,也可以說是背景,更可以說是資產管理的痛點。

  不僅如此,新的挑戰還會接踵而至:

  一是外部沖擊下內部收縮,金融降杠桿拉開序幕。隨著美國經濟的復蘇與全球通脹的重啟,全球經濟進入新周期,美聯儲開啟加息周期。可預見的外部沖擊使得中國經濟在三期疊加的背景下被迫停止負債擴張之路,金融杠桿開始收縮。資金脫離實體的自我循環和自我擴張路徑開始逆轉,基金公司的資金來源變得緊張。同時,隨著金融監管協調加強和監管趨嚴,制度套利行為等外生增長模式有可能很快失去市場。返璞歸真的結果是真正具有風險定價能力的資產管理公司將重新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

  二是新周期開啟后的制度變革。隨著黨的十九大年內召開,新周期即將開啟,制度變革將為中國經濟以及資產管理行業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國企改革、供給側改革、金融改革都指向培育中國經濟新的內生增長點,基金公司的戰略布局必須迅速從過去外生的增長模式中脫身,在基金運作架構下,響應和配合供給側改革,并集中精力投入到這一改革洪流中去。

  三是新技術日新月異,技術進步加快資產管理效率的分化。除了制度變革的挑戰之外,資產管理公司必須直面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目前全球已進入第六波技術進步的浪潮,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會加速新產業對舊產業的替代。一方面,資產管理的戰略布局將會發生變化,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對資產管理的模式發起挑戰,一如過去互聯網+對金融的沖擊一樣,不適應這一技術的公司將會逐漸落伍。

  四是客戶需要全方位個性化的服務。資產管理歸根結底是服務業。目前,國內多數基金公司尚無法為客戶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服務。如果說過去以面向公眾投資者為主提供標準型公募產品和工具、為客戶量身定制針對性服務尚不迫切的話,未來隨著客戶的不斷細化分層,基金公司如果不能為不同客戶提供專業化的定制服務,競爭力必將大打折扣。

  打造內生增長動力,價值投資再上臺階

  面對挑戰,基金公司未來的戰略應是返璞歸真,全力打造內生增長動力,重新做回價值投資的發現者。具體而言,以下幾點是必由之路:

  一是要牢固樹立資產管理本質是風險管理的理念。如果不顧這一本質,無論是產品設計、投資布局,還是客戶服務,都將背離資產管理的本源。這就需要基金公司回歸宏觀周期、企業盈利、風險定價等最基本的金融價值觀,并將這一觀念貫穿于整個資產管理之中。即所謂道法術器,道要先行。

  二是基于新的主導產業進行戰略布局。資產管理的核心在于風險定價,風險定價的核心是基于主導產業進行投資布局。縱觀基金管理行業19年的風雨之路,順應主導產業布局就會創造出風流時代,不正視新興產業必將取代傳統產業的基本事實,就會造成戰略的迷失。從過往歷史經驗看,主導產業每十年經歷一個朱格拉周期,新技術、新模式、新需求、新要素等雖然前途未卜,但消費取代投資,服務業大行其道的大勢很難改變。這是全球產業經濟史的基本規律,也是全球資產布局的經典秘籍,我們也概莫能外。

  三是從單一資產投資轉向注重多元資產配置。學術與投資實踐已經證明,資產的價值主要來自于資產配置。來自美國91家養老基金自1974年起10年間的研究數據顯示,基金總回報變化中有93.6%可以由資產配置解釋。多元資產配置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單一資產所帶來的收益大起大落的弊端,并引致了團隊管理、風險定價、專業服務等管理模式的創新。從成熟國家的經驗來看,多元資產有可能成為中國資產管理躍升新臺階的重要動力,它最符合金融的本質是風險管理這一基本的邏輯,也迎合了高凈值客戶穩健收益的基本要求。

  四是擁抱新技術,提升普惠金融的價值。公募基金更多的是普惠金融,但近年來受制于市場變化、競爭因素、成本壓力等,公募基金對機構業務傾注了較多精力,使普惠金融的服務有所不足。未來借助于新技術,普惠金融成本將大幅降低,從而使公募基金有望更加重視服務于普羅大眾。目前來看,人工智能將大有可為。五年前,互聯網金融對公募基金的沖擊歷歷在目,幾年后,人工智能有可能使公募基金行業發生巨變,無論是投資、營銷還是服務。

  五是制度創新,尋求人才激勵新模式。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從來是并駕齊驅。過去幾年,公募基金行業在人才激勵方面進行了股權激勵、事業部制、業績提成等有益的嘗試。未來幾年,團隊管理、機器代替人工、個性化服務等新經營模式的變化使得人才激勵必須直面新的挑戰。如何面對這一新的局面,需要管理者未雨綢繆,運籌帷幄。

  總之,直面新的機遇與挑戰,做真正的價值發現者,是公募基金從業者的光榮使命,讓我們不畏艱難、共勉共進!


閱讀了該文章的用戶還閱讀了

熱門關鍵詞

為您推薦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報
漲停
要聞
產業
國內
國際
專題
美股
港股
外匯
期貨
黃金
公募
私募
理財
信托
排行
融資
創業
動態
觀點
保險
汽車
房產
P2P
投稿專欄
課堂
熱點
視頻
戰略

欄目導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學股
名家
財經
區塊鏈
網站地圖

財經365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經365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魯ICP備17012268號-3 Copyright 財經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門基礎知識財經365版權所有 證券投資咨詢許可證號為:ZX0036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