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資本市場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包括銀行、券商、保險、信托、公私募基金在內的大資管行業取得了十分可觀的增長,整個行業競爭格局也在重構當中。而對公募基金行業而言,最直接的變化是隨著資管行業的金融創新和監管格局演變,各類金融機構在資管業務領域的橫向分割局面已逐步打破,公募基金面臨著新的大資產管理的行業競爭態勢。
在新的競爭格局之下,公募基金業走到新的發展十字路口,如何探索一條與大資管產業發展相契合的轉型、創新、變革之路成為重要的探討話題。博時基金董事長張光華日前表示,基金公司未來的戰略應是返璞歸真,全力打造內生增長動力,重新做回價值投資的發現者。
規模快速增長背后的結構不平衡
公募基金作為大資管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最新統計,截至2017年3月末,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達9.3萬億元,產品數量達4208只,是目前A股市場持股比例最高的機構投資者。對比2015年初的4.56萬億元,和2016年初的8.4億元,可以看到,中國公募基金行業在最近兩年,盡管經歷了A股和債券市場的劇烈波動,受到大資管混業競爭的沖擊,其同比規模增長也仍然十分可觀。
張光華認為,公募基金規模發展的平臺尚不穩固:一是從產品類別看,短期資金驅動型產品層出不窮,低收益產品占比上升明顯。二是從資金來源看,資金來源短期化。三是從投資業績的變動來看,自2013年開始,加杠桿后的資金在信托、理財、外匯、期貨、債券、股市等資產間不斷流動,股市、匯市、債市非正常波動等漸次發生,資產管理在價值創造和損失間輪回,金融的脆弱性充分暴露。
他表示,規??焖僭鲩L的背后是結構失衡,結構失衡凸顯基金公司內生增長動力的缺乏。這是在三期疊加新常態下,金融加杠桿、資金脫實入虛等現象在基金管理行業的必然反映。
新挑戰接踵而至
近年來,基金公司在挑戰中戰勝自我,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這些挑戰短期內并不會退潮:一是實體經濟行業很多盈利能力低下,資產收益率下降,并有可能成為長期趨勢。二是高凈值客戶財富迅速積累,客戶的多元化需求難以滿足。三是資產荒、負債荒、流動性沖擊不斷顯現,現有的資產管理模式弊端在金融的動蕩中越發凸顯。這三點可以說是挑戰,也可以說是背景,更可以說是資產管理的痛點。
張光華認為,新的挑戰會接踵而至。一是外部沖擊下內部收縮,金融降杠桿拉開序幕。資金脫離實體的自我循環和自我擴張路徑開始逆轉,基金公司的資金來源變得緊張。同時,隨著金融監管協調加強和監管趨嚴,制度套利行為等外生增長模式有可能很快失去市常返璞歸真的結果是真正具有風險定價能力的資產管理公司將重新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
二是新周期開啟后的制度變革。國企改革、供給側改革、金融改革都指向培育中國經濟新的內生增長點,基金公司的戰略布局必須迅速從過去外生的增長模式中脫身,在基金運作架構下,響應和配合供給側改革,并集中精力投入到這一改革洪流中去。
三是新技術日新月異,技術進步加快資產管理效率的分化。除了制度變革的挑戰之外,資產管理公司必須直面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一方面,資產管理的戰略布局將會發生變化,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對資產管理的模式發起挑戰。
四是客戶需要全方位個性化的服務。資產管理歸根結底是服務業。未來隨著客戶的不斷細化分層,基金公司如果不能為不同客戶提供專業化的定制服務,競爭力必將大打折扣。
打造內生增長動力
面對挑戰,張光華認為,基金公司未來的戰略應是返璞歸真,全力打造內生增長動力,重新做回價值投資的發現者。具體而言,以下幾點是必由之路:
一是要牢固樹立資產管理本質是風險管理的理念。這就需要基金公司回歸宏觀周期、企業盈利、風險定價等最基本的金融價值觀,并將這一觀念貫穿于整個資產管理之中。即所謂“道法術器”,“道”要先行。
二是基于新的主導產業進行戰略布局。資產管理的核心在于風險定價,風險定價的核心是基于主導產業進行投資布局。從過往歷史經驗看,主導產業每十年經歷一個朱格拉周期,新技術、新模式、新需求、新要素等雖然前途未卜,但消費取代投資,服務業大行其道的大勢很難改變。
三是從單一資產投資轉向注重多元資產配置。學術與投資實踐已經證明,資產的價值主要來自于資產配置。從成熟國家的經驗來看,多元資產有可能成為中國資產管理躍升新臺階的重要動力,它最符合金融的本質是風險管理這一基本的邏輯,也迎合了高凈值客戶穩健收益的基本要求。
四是擁抱新技術,提升普惠金融的價值。公募基金更多的是普惠金融。同時,張光華認為,目前來看,人工智能將大有可為。五年前,互聯網金融對公募基金的沖擊歷歷在目,幾年后,人工智能有可能使公募基金行業發生巨變,無論是投資、營銷還是服務。
五是制度創新,尋求人才激勵新模式。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從來都是并駕齊驅。未來幾年,團隊管理、機器代替人工、個性化服務等新經營模式的變化使得人才激勵必須直面新的挑戰。如何面對這一新的局面,需要管理者未雨綢繆,運籌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