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時代落幕
此前的5月9日,隨著大盤的調整,創業板指數也持續下跌破位,跌幅近1%,創下2015年2月以來新低。當時有業內人士分析,市場對流動性的悲觀預期使得前期高估值的創業板股票成為殺跌重災區。
在這輪市場調整中,“受傷”更為嚴重的,要屬最近5、6年間成長起來的一批基金經理。從2011年開始,中小創的估值就在一個一個的故事中抬高、下跌,又繼續抬高。而從那時候開始入行的基金經理,也更擅長于挖掘這些“故事”所能帶來的超額收益。這也是他們在經歷市場起起伏伏的磨礪中逐漸形成的技能。
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小創該講的故事已經講完了,再也沒有更新鮮的內容可講了,應當說一個輪回差不多結束了,剩下的,“沒有故事,只有事故”。再融資收緊,創業板公司通過外延并購實現的盈利增長將放緩,其影響或將在未來幾個季度逐漸顯現。
除此之外,從今年年初開始,幾乎全市場的人都判斷A股的投資風格正式發生改變,價值投資重新被大力提倡,以中小創股票為主的成長型投資也被認為不太適合當前的市場風格。
實際上,公募基金早就在不斷地“逃離”中小創。根據國泰君安證券的數據統計,一季度基金持倉結構顯著分化:創業板倉位連續三個季度下降,2017年一季度為18.02%,而2016年三季度和四季度的倉位分別為23.81%和21.35%。且相對于2015年第二季度的歷史高位水平已累計下降8.45%;板塊超配水平大幅收窄至10.45%,接近9.30%的歷史中值水平。
一家私募基金的投資總監曾說:“指數的漲跌與我無關,我只是跟著市場熱點跑。”追逐市場熱點,被大家認為是A股市場中各類投資者都無法避免的一個特征,公募基金經理也不例外。“在市場千千萬萬個熱點中,貨真價實的熱點又有多少?‘故事’太多了。”他說。5月18日上午,一家創業板公司發布公告稱,因年報數據異常而被深交所問詢。而該公司便是創業板中憑借講故事而創造的神話企業之一。據悉,該公司憑借一個“互聯網金融”的故事框架,使得其股價在2015年5月13日成為第一只站上450元高點的股票,一時風光無限。在其股價飛漲的背后,多家基金公司也被其近乎“完美的故事”所吸引,而現在該股股價縮水約90%。從2013年開始,中小創就開始講有關外延式并購的故事,由于這與經濟轉型結合得非常密切,市場認可度非常高,也促成了2013年、2014年的結構性牛市。“現在外延式并購出現了不少問題,市場已經產生了嚴重的懷疑情緒。”在今年1月,有私募人士評價當前中小創面臨的問題在于老故事沒人聽,新故事還不會講。而今年2月17日正式出臺的“再融資新規”,更是讓創業板的故事無法再繼續。“再融資收緊對中小創的影響比較大。這些公司以前很喜歡搞資本運作,通過再融資講個故事,拿到錢以后沒有用于企業中長期發展,有些資金閑置,或者拿去購買理財產品。”元大證券分析師王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