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一份研報顯示,截至5月19日,今年已有9只公募基金遭遇清盤。這其中,有7只在4月份宣布終止合同。4月儼然成為史上公募基金清盤最密集的月份。
其實,自2014年“清盤靴子”落地至今,清盤的公募基金數量已有61只,合計規模93.54億元??梢哉f,公募基金清盤已成常態化。但在清盤規模上,今年仍然較突出。這9只公募基金合計清盤規模為36.73億元,這已經超過2016年全年。
從基金類型上看,2014年以來清盤的基金以短期理財債基、指數型基金為主,數量均超過10只。QDII基金也有4只。
基金業績并不是造成此次清盤潮的主要原因。上述研報顯示,2014年以來清盤的60多只基金中,僅6只收益為負,其中5只為指數基金,1只為QDII基金。其中也不乏收益超過40%的基金。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當前的公募基金清盤潮?
一、規模過小
在4月份清盤的7只基金中,有3只是因為基金規模太小,觸發了合同約定的清盤條款而終止合同的。
近年來新基金大量發行,基金數量已經突破4000只同時仍在增多。但受基礎市場不佳、普通投資者申購意愿不強、一些機構集中贖回等因素影響,基金的迷你化問題日趨嚴重。這在指數型基金和QDII中尤為明顯。前者波動性大、風險大,后者受眾面較小。
按照相關規定,如果凈值規模持續低于5000萬元“紅線”,基金公司就存在清盤壓力。而根據同花順(300033)統計,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有222只迷你基金的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更有創金合信尊利純債、新沃通盈、信誠月月支付等多個基金規模不足400萬元,其中規模最小的創金合信尊利純債凈值規模竟只有14萬元。
二、政策影響
自2016年末以來陸續推出的保本基金、分級基金等監管新規使得存續基金后期運作難度加大,監管環境的變化較為直接地影響了這類產品的生命周期。
另外受監管趨嚴影響,此前進入公募基金的銀行委外資金,不得不加快撤出。按說,遇到這種情況,基金公司會找一些機構資金幫忙救急。但在目前,這種需要救急的基金數量增多環境下,其尋找資金的難度也會隨之增加。這就使得一大批基金規模急劇收縮。隨著調控政策的深入,今年清盤基金數量和規??偭坑型^續上升。
那么對于投資者來說,基金清盤將有什么影響呢?
貨幣型基金因為流動性強且收益穩定,申購贖回也較方便快捷,因此清盤對投資者影響不大。
股票型基金清盤一般與業績不佳有關,意味著其在股票高位進場,低位出場。對于投資者來說,清盤意味著割肉。
而對于封閉式基金來說,因為可以折價拿分紅,清盤對投資人則是好事。
一般情況下,作為投資人,我們要注意避開那些規模小和成立時間短的基金。這種基金不是業績差沒有人氣,就是缺乏歷史業績做參考,風險難以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