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數據:養老金個人賬戶“空賬”已達4.7萬億元;人口撫養比由20多年前的5:1下降至現在2.8:1。
翻譯一下:
年輕人每月繳的養老金沒進自己的賬戶,而是支付了其他退休人員的養老金;20多年前,5個年輕人“養”1個老人;現在,2.8個年輕人“養”1個老人。
這可怎么辦呢?
養老是生死大事,不能節流,只能開源。
兩個思路:一,讓基本養老金(存量)保值增值;二,把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流量)體系建立起來。
無論是哪一個思路,公募基金的力量不容忽視。換句話說,也許,我們的養老問題需要仰仗公募基金。
為什么這么說?讀完這篇3000字的文章,一切就明白了。
問題一:空賬4.7萬億元
人社部發言人盧愛紅向《國際金融報》表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國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群達8.92億人。
自2005年開始,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實現“十三連漲”。截至2016年,我國人均養老金水平已達2400元左右。
拿錢的人越來越多,養老金還年年上漲。錢從哪里來?
中國基金業協會會長洪磊指出,“目前,基本養老的個人賬戶在統籌層級上已經出現部分空賬”。
何為空賬?
所謂空賬,年輕人每月交的養老金沒有進入自己的個人賬戶,而是用于支付其他退休人員的養老金。
空賬規模有多大?
《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6》顯示,2015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累計記賬額(即“空賬”)已經達到4.7萬億元。
問題二:人口撫養比一直降
還有一個數據不樂觀——人口撫養比。
所謂人口撫養比,是指總體人口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書長房連泉給出一個趨勢,“人口撫養比由20多年前的5:1下降至現在2.8:1,導致基礎養老金收入的增長速度趕不上支出增長”。
也就是說,20多年前,是5個有工作能力的年輕人撫養1個老人;現在,是2.8個年輕人養1個老人。
問題是,這個下滑趨勢并沒有停止。
人社部養老保險司副司長賈江表示,“據預測,我國人口撫養比將由目前的2.8:1達到2050年的1.3:1”。
問題三:養老金收不抵支
從全國情況來看,養老金目前尚有所結余。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3月強調,“養老保險當期運行平穩”,可確保十七個月的支付。
但是,我國養老保險是省級統籌,各省之間養老保險基金的運行差異實際相當大。
《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5》顯示,養老金結余高的省份,能夠保障50個月的支付,而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陜西和青海六省的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當期已經收不抵支,累計結余基本用完。
清華大學就業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4月表示,當前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處于差等空間,如不盡快對制度進行調整,“一旦把累計結余用盡,養老保險基金將面臨著崩盤的風險”。
策略一:基礎養老金保值增值
基本養老金保值增值是一個工作重點。
2016年底,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正式啟動,21家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證券投資管理機構名單正式公布,包括南方、鵬華、博時、大成、富國、工銀瑞信、海富通等14家公募基金、中國人保、中國人壽等6家保險資管機構、中信證券一家券商成為首批入圍者。
一位基金業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這個名單的篩選和評審相當慎重,“夠資格入選的都是規模大、信譽好的老公司”,從機構性質來看,“還是以基金為主”。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了解,截至第一季度,北京、上海等7個省(區、市)政府與社保基金理事會簽署了委托投資合同,合同總金額是3600億元,其中,1370億元資金已到賬并開始投資。
會有多少資金入股市?
按照《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的規定,投資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養老金產品的比例,合計不得高于養老基金資產凈值的30%。
按30%的上限來算,目前已到賬的1370億中最多不超過411億元進入股市。
不過,“‘養老金入市’,‘市’是指市場,這個市場包括股市但不限于股市。”分析人士表示,“從社保基金的投資經驗看,實際運營中,入股市規模應該小于411億元”。
會選哪些股?
“社保基金目前的投資方向可能就是以后養老金的投資方向”,業內人士表示。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副理事長王忠民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過去16年之間,全國社保基金年化收益率是在8.4%左右,目前兩萬億的規模當中有八千億是投資收益滾存”。
數據顯示,去年四季度社保基金出現在672家上市公司股東名單,新進135只個股,剔除160只個股,大舉增持了藍籌周期股。
從行業分類看,社保基金持股集中于醫藥生物、化工、電子、機械設備、計算機、公用事業和房地產等領域。
從增持數量來看,京東方A、中國建筑、中國鋁業、河北鋼鐵、金隅股份、美年健康、達實智能、北新建材、銅陵有色、洛陽鉬業,位列去年四季度社保基金增持股數前十名。
分析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養老資金買股票,會偏好價值優選和指數增強型的品種”。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養老金入市將開啟價值投資的開關,對短期投機心理具有抑制的客觀效果,最終將有利于遏制股指大起大落的波動,有望成為“股市的壓艙石”。
策略二:加快個人養老金賬戶建設
基本養老金面臨著這么大的壓力,有沒有更好地解決思路呢?
國務院1991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提出,“逐步建立起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制度相結合的制度”。
二十多年過去了,這三大支柱建設情況如何?
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直言,“第一支柱一支獨大;第二支柱是短板;第三支柱還比較薄弱”。
以企業補充養老金為例,金維剛表示,“作為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目前總體上看還是非常緩慢,建立年金的企業只有7萬多家,與我國家現有一千多萬個企業的數量規模相比,還不到1%;只覆蓋了2300多萬人,在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中僅占7%”。
而作為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制度,甚至尚未專門出臺相關的制度及政策規定。
5月8日,各界人士齊聚北京,討論基金如何服務養老金建設。
中基協會長洪磊表示,以個人自主養老為基礎的第三支柱將為整個養老體系的重塑提供戰略空間。在養老金頂層制度設計上,“我們沒有犯錯誤的機會”。
易方達基金董事長詹余引認為,“隨著金融市場的越來越完善、國民財富的不斷增長,第三支柱成了必然選擇”。
嘉實基金總經理趙學軍也表示,“第三支柱是個人對自己養老的質量負責”。
對于第三支柱的制度設計,中基協會長洪磊建議,以個人賬戶為核心。
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董克用也認為,賬戶制有利于理清政府和個人之間的關系,實現各方責任共擔。
如果參考美國經驗,公募基金無疑會在第三支柱建設中扮演主角。
先鋒領航投資管理(上海)總經理趙瞾表示,美國的個人養老金賬戶(IRA)規模已達78000億美金,“穩穩地成為美國個人養老體系的第三支柱。”截至去年年底,其中投資于公募基金的比例達到了47%。
富達國際高級顧問陳清認為,美國的養老儲蓄投資者偏愛公募基金,是因為公募基金的風險分散化、透明度高、流動性強、門檻低、購買便捷等優勢。
借鑒美國經驗,中國的公募基金應該怎么做呢?
“第三支柱特點之一,是覆蓋面廣、參與人數眾多。”華夏基金總經理湯曉東建議,可以建立符合第三支柱要求的養老型基金產品線,“特別是能夠發揮長期資金優勢、匹配參加者風險收益特征、降低業績波動、穿越經濟周期的FOF產品,比如目標日期基金、目標風險基金。”
每個月都在繳養老金,讀者君的養老問題就解決了嗎?
理想很豐滿,現實賊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