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過去一年的低波動行情,權益類基金逐漸有了生氣,愈來愈多的基金團隊重拾股票研究的大旗,“研究為本”的呼聲在業內開始高漲起來。
但是,關于如何落實“研究為本”,行業間的思路卻是大相徑庭。
比如,有的機構認為,落實“研究為本”關鍵是組織強大的研究力量,聘請知名的研究員。有的機構卻認為,搭建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更為重要。
有的機構認為,“研究為本”的關鍵是給研究員更大的投資參與權。有的機構卻認為,讓研究員“安心做研究”更為重要。
有的機構認為,向研究員明確上升路徑——幾年能做上基金經理(投資經理)更重要。有的機構卻認為,鼓勵研究員長期做研究,甚至“終生做研究”更重要。
這些似是而非、互相對立的觀點,肯定有很多是錯誤的,至少在同一市場環境內,不可能全對。
首先,那種放手讓研究員參與投資決策的做法,就很值得懷疑。
從安撫研究員情緒角度考慮,這個做法有其現實意義,也比較能受到研究團隊的歡迎。通常,在一個基金公司的投資業務鏈條上,研究團隊經常處于“乙方”(也就是賣方)的位置,他們的成果需要投資團隊來檢驗。而讓研究團隊在投資中發表意見,無異于一種“產業鏈位置”的提升。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研究崗位之所以為研究,而不是投資,其核心在于兩者的關注點有所不同。研究崗位更關注“是什么”和“為什么”,而投資團隊更關注未來會“怎么樣”。前者“科學”的成分更多,而后者“藝術”的成分更多。
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研究團隊突然“跨界”做投資,后果可能會相當糟糕。過去十年內,業內曾經有不少公司嘗試了“研究團隊”參與基金管理。最終的結果是,短期業績參差不齊,而長期很少有公司能夠堅持。這就很說明問題。
其次,那種讓研究員完全成為投資團隊“附庸”的做法也不可取。而事實上,這在業界是一種常態。
處于這種狀態下的研究團隊,經常有兩種特點:一種是團隊時常漫無目的的忙碌,而產出又不能獲得投資團隊的高度認可。另一種則是投資團隊和研究團隊互相指責。上述兩種狀況顯然都無法讓研究團隊充分發力。
所以,一個機構要做到“研究為本”,首先應該做到“投資為本”。所有的研究結果必須最終體現在投資業績上,要滿足投資團隊的合理需要。其次,研究團隊也要有成熟的流程和方法,聚焦能做的、可做的,避免越俎代庖或自行其是。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