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股市場動蕩不斷,刺激著“兜底式增持”現象時有出現。而對于基金公司來說,自購新發行基金,選擇與投資者共同承擔風險以提高投資者信心,也成為眾多基金公司共同的選擇。
《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記者根據Wind資訊統計,截止到7月14日,排除發起式基金之外,今年以來共有19家基金公司申購自家基金24次,累計自購金額達到8.08億元。而基金公司這8.08億元自購資金無一例外地集中在了新基金上面,其中,華富天盈B、工銀瑞信瑞利、國投瑞銀瑞泰定增、招商滬港深科技創新這4只新基金的自購金額均達到1億元。
基金公司自購“獨愛”新基金
記者根據Wind資訊統計,截止到7月14日,在排除發起式基金外,今年以來共有23只基金被自購24次,同比去年的15次增加了60%,今年以來累計自購金額達到8.08億元,同比去年的10.04億元減少了19.52%,可見今年以來的基金自購相比去年同期更加分散。23只基金的年內平均收益率為1.2%,低于同期滬指漲幅2.6個百分點。
記者根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止到7月14日,今年還有15家基金公司旗下21只發起式基金成立,相比去年同期的19只略有增加;這21只發起式基金合計自購金額為2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8億元也略有提高。
而記者發現,包括21只發起式基金,今年被自購的這44只基金無一例外的都是今年發行的新基金。從基金類型角度來看,排除發起式基金外,年內被自購的23只基金中有12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占比52.17%;另外,還有2只偏債混合型基金、5只貨幣市場型基金、4只中長期純債型基金。
光大多策略智選基金成為年內唯一被自購2次的基金。記者發現,光大保德信基金分別于5月10日、5月11日申購該基金3999.9萬元、1000.04萬元,為該基金的發行助力。該基金于今年5月16日正式成立,首次募集規模為2.33億元,其中兩次自購貢獻了21.46%。而該基金成立以來的業績表現也沒有讓人失望,截止到7月14日,該基金斬獲了4.29%的收益率。
從基金公司角度來看,工銀瑞信基金總共掏出1.3億元用于基金自購,成為年內自購金額最大的基金公司,這1.3億元的自購資金被分開用在了兩只債券型基金上;華富基金的自購金額也達到1.1億元,全部用于華富天盈B這只貨幣市場型基金的發行上;另外,國投瑞信基金、招商基金也分別有超過1億元的自購資金,全部用于各基金公司旗下單只偏股混合型基金的發行上。
4只基金均被自購1億元
基金公司自購單只基金的資金集中在1000萬元與5000萬元之間,而有4家基金公司對旗下單只基金的自購高達到1億元。其中,華富基金投資旗下華富天盈B,工銀瑞信基金投資旗下工銀瑞信瑞利,國投瑞銀基金投資旗下國投瑞銀瑞泰定增,招商基金投資旗下招商滬港深科技創新的資金均達到1億元。
這4只新成立的基金究竟有著怎樣特別的吸引力,能讓自家公司出資“下血本”呢?
華富天盈B是華富基金新發行的一只貨幣市場型基金,華富基金在2月24日申購該基金1.1億元,該基金于2017年3月3日正式成立。該基金的投資策略為:在保持組合高度流動性的前提下,結合對國內外宏觀經濟運行、金融市場運行、資金流動格局、貨幣市場收益率曲線形態等各方面的分析,合理安排組合期限結構,積極選擇投資工具,采取主動性的投資策略和精細化的操作手法,發現和捕捉市場的機會,實現基金的投資目標。
工銀瑞信瑞利是一只長期純債型基金,于2017年5月24日正式成立,截止到7月14日,成立以來收益0.4%。工銀瑞信在今年5月19日申購該基金1億元,助力該基金發行,該基金在成立時的份額為2.2億份。工銀瑞信瑞利基金的投資理念為:在嚴控信用風險的基礎上,通過買入持有策略以及積極的杠桿策略,力求在基金存續期內獲取較為穩定的投資收益。
國投瑞銀瑞泰定增基金成立于2017年1月23日,從上市交易公告書來看,截至2017年2月20日,該基金份額總額達到9.6億份,但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只定增基金,該基金在2月份上市時交易份額僅為209.61萬份。國投瑞銀在今年1月17日申購該基金1億元,但該基金的業績表現卻不盡人意,截止到7月14日,自成立以來收益率為-8.49%,在同類基金中處于較低水平。
招商滬港深科技創新是招商基金在今年4月26日新發行的一只主動偏股型基金,截止到7月14日,該基金成立以來的收益率達到5.65%。招商基金在今年4月19日,拿出1億元申購該基金,7天后此基金成立,成立時的發行份額剛好是2億份,招商基金的這次自購為這只新基金的發行可謂是打下了半壁江山。該基金也有著明確的選股策略:運用“價值為本、成長為重”的投資策略來確定具體選股標準,通過建立統一的價值評估框架,綜合考慮上市公司的增長潛力和市場估值水平,尋找具有增長潛力且價格合理或被低估的股票。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