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規模,截至2017年上半年末,已經突破了10萬億。隨著規模的快速擴張,人才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在基金經理的人員配置方面,記者發現,有兩個極端現象,一邊是兩位甚至兩位以上基金經理共同管理一個基金產品;另一邊是一個基金經理管理多只基金產品,也就是所謂的“一拖多”現象。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基金人才和產品的配置失衡問題呢?
投資配置與人才培養
有基金公司人士告據記者,現在一般不會讓一個人管理基金產品,兩個人是比較普遍的做法。
業內人士表示,一只基金配備兩名或者更多的基金經理,也就是常說的“雙基金經理”模式,有利于投資目標的劃分,尤其是一些權益類、混合類的投資基金,雙基金經理可以更加明確地劃分投資目標。“采用雙基金經理模式,有利于基金經理之間互補,進一步分散投資風險。”該人士告據記者。
“公司在給基金產品做人員配置的時候,會從產品定位出發,做投資方向的分配。這種情況比較常見于混合型基金。”一位基金行業研究員告訴記者,股債混合型基金配備兩個基金經理是很正常的事情。
例如,今年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冠軍中融新經濟混合A,截至7月27日,今年以來回報率高達124.72%,基金經理為中融基金的姜濤和秦娟。從二人的從業經驗上看,秦娟一直負責固收方面的研究,歷任多家券商固收分析師、基金公司固收基金經理;而姜濤則一直是權益投資方面的研究專家。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告據記者,其實不只是權益類產品,在貨幣類和債券類的產品管理過程中,也細分很多不同的技能。基金經理各有所長,比如有的人擅長流動性管理、有的人債券配置比較專業,公司會考慮怎么做人員配置才會更全面。還是要看每一只產品的定位和設計,從而考慮人員配置。
另一種原因是“老人帶新人”。“現在各個基金公司的基金產品都在不斷地發出,基金經理確實不夠用。基金公司為了盡快培養新的、合格的基金經理,往往采取的辦法就是選擇一個比較有從業經驗的基金經理搭檔一位新人,也算是一種人才培養。”業內人士指出。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老人帶新人”的模式,很多都是依靠老基金經理的名氣,依靠歷史業績吸引投資者,實際管理人可能是新人。
記者發現,這種“老人帶新人”的基金經理方式十分普遍。例如,今年4月新成立的基金產品東方支柱產業靈活配置混合基金,該只基金的基金經理為朱曉棟和蔣茜。其中,朱曉棟是一位有著7年任職經驗的基金經理,而截至7月28日,蔣茜的基金經理任職時間只有3天,是從7月26日才開始擔任該只基金的基金經理。此外,蔣茜管理的另一只基金產品東方精選(400003,基金吧)混合,同樣也是搭檔朱曉棟。
第三種原因,則是為了規避風險。今年5月19日,中郵基金發布公告,稱公司基金經理鄧立新因個人原因接受相關部門調查。當時鄧立新旗下共管理了4只基金產品。彼時,中郵基金的客服人員告訴記者,公司實行的都是雙基金經理制度,所以一定程度上規避了該事件的風險。
不過,據記者了解,中郵基金的雙基金經理制度是在2017年以后開始實施的。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中郵風格輪動靈活配置混合另外一位基金經理國曉雯,是在2017年4月份擔任基金經理的。由鄧立新掌管的中郵核心成長也是在今年4月26日才發公告稱,新增其他基金經理。
“一拖多”也常見
除了兩位或者更多管理同一只基金產品,一位基金經理管理多只基金產品的現象也十分普遍。一位基金經理管理三四只基金已經不再是新鮮事,甚至有較資深的基金經理一人管理六七只基金。記者據Choice數據統計發現,近一年來基金經理“一拖多”的數量增長十分迅速,特別是固收類基金,基金經理“一拖多”的比例已經超過80%。
截至2017年7月,基金經理“一拖多”數量最高的是招商基金的基金經理許強,他一人獨自管理20只長期純債型基金、5只貨幣市場型基金、1只中短期純債型基金,同時又與基金經理向霈共同管理1只貨幣市場型基金(招商財富寶交易型貨幣A、E).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一拖多”的基金經理制度,也存在很大的風險。“現在基金行業人員流動比較靈活,如果基金經理離職,對公司產生的負面影響是難以估計的”。
譬如,今年6月,浦銀安盛一連發布了10只基金的基金經理變動公告,然而,只有一位基金經理離職。公告顯示,浦銀安盛旗下10只債券基金的基金經理薛錚因“個人原因”離職,包括盛鑫定開債、幸福聚益、盛泰純債、優化收益、幸福回報、盛元純債、盛勤純債、盛達純債、盛躍純債和穩健增利。一人離職就導致10只基金產生變動,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而因為接手這些基金,浦銀安盛的另一位基金經理章瀟楓也瞬間變身“一拖九”。該事件不僅反映了浦銀安盛人才緊缺的現狀,也成為整個行業人才稀缺的縮影。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7月,公募基金市場上一共1501名基金經理,管理著超過6000只基金產品,基金行業人才缺失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盡管基金經理的總量也在不斷增加,但是隨著公募基金產品發行速度越來越快,基金經理的培育速度卻似乎遠遠跟不上節奏,加上人員流失再所難免,基金經理“一拖多”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對于投資者來說,選擇基金時,考慮基金經理是否有“一拖多”、是否有足夠的精力來管理好基金也成為重要的因素。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