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迷你基金”已經不是小概率事件,據記者統計,目前市場上有6%的基金規模低于5000萬元,屬于典型的迷你基金。當你發現賬戶里有迷你基金,該如何應對?這類基金若轉型會變成怎么樣?是否存在“黑馬逆襲”的可能?本期理財工作室就針對迷你基金給你支招。先給您提個醒:投資者若遭遇迷你基金,需要格外謹慎,盡量還是關注規模正常的基金;迷你基金出現“黑馬”的概率非常低。
現狀及成因——
260只基金規模低于5000萬 多因素導致需要仔細分析
究竟現在有多少只迷你基金?根據相關規定,若基金資產凈值連續低于5000萬元,管理人需要在定期報告中披露或者出具解決方案,按照5000萬以下規模來定義“迷你基金”,截至二季度末,符合條件的基金數量有260只,占全部基金比例大約6%。
從基金類型來看,迷你基金基本涵蓋了所有類型的產品,債券類和混合類基金是迷你化的“重災區”。究竟是何種原因使得這些基金淪為迷你基金?總體來看,成為迷你基金的原因很多,不同的情況需要不同的對待。
第一是產品設計的原因,有些基金公司盲目跟風同業創新基金,但基礎市場環境的變化,一些“跟風”型產品帶有鮮明的投資局限或認知缺陷,會給日后的投資帶來各種各樣的困難,造成一批基金逐步“迷你”。此外,也存在一些產品設計獨特的品種,遭遇政策變化、市場不振等影響,也使得兩三年業績平平,漸漸淪為迷你基金,如一些風格明顯的主題型、行業指數型基金。
第二則是基金業績的原因,一些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的主動性投資管理能力存在問題,業績排名長期落后,從而導致基金成為迷你基金,對于這類情況投資者最好要選擇“用腳投票”。
第三是基金營銷能力原因,有些業績較好的基金越漲越遭遇贖回,基金持續營銷難跟上,導致規模較小,不過這種情況出現并不多;更多見的是近兩年設立的機構定制類基金,單一機構占比較高,一些產品在成立之后某個時間點突然遭遇巨額贖回,規模從數億乃至數十億元猛跌至幾千萬或者幾十萬情況較多,基金公司傾向于清盤處理,投資者沒必要跟隨。
“通常規模并不應該成為投資者贖回該基金的主要因素,除了上述小微規模的潛在風險較為顯著的情況,投資者需要回避。”上海證券分析師李穎表示,其他情況下,投資者更應該關注基金產品本身的情況做出投資決策。如果是因為基金長期投資業績不佳致使規模萎縮,投資者可以酌情考慮更換投資能力評價更突出的產品。如果因為基金是行業主題產品,在當下沒有相契合的行業主題機會的情況下,因缺乏短期資金關注而規模萎縮,投資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和市場判斷,選擇更換投資標的或者是繼續持有。
李穎建議,歷史上,也出現過規模瀕臨清盤的行業主題迷你基金迎來結構性行情后,規模持續增長的情況;以及部分基金產品因為特殊的市場定位,如風險控制策略等,不被市場廣泛認知,規模逐步迷你化;部分小型基金公司旗下也有產品投資業績持續出眾,但是受到銷售力量的限制,規模平平。因此,投資者應主要避開規模過小同時疊加機構持有集中、臨近清盤、基金經理變動頻繁等因素的基金,對規模過小的基金不用棄之如敝屣,更應從基金的長期業績、產品特色等角度進行分析。
審核轉型方向
注意清盤風險
根據規定,若基金公司旗下迷你基金數量超過10只,將被暫停申報新基金;同類型迷你基金超過3只,也會被暫停申報同類型基金產品。受此影響,基金公司更為積極解決迷你基金問題,而主要的方向是轉型和清盤。手中基金要轉型,持有人該怎么辦?
據業內人士分析,基金轉型是指調整產品的整體設計,使其符合未來的市場投資需求,程序上,基金公司需要重新設計出新的投資理念、策略,修改基金契約,召開持有人大會等。投資者必須明確一點,轉型也不意味著基金業績就會變好,基金規模就會提升。
李穎表示,當基金規模過小,尤其當長期低于5000萬元時,轉型是一個相對較好的方案。因為轉型能夠保持基金運作持續性,有利于基金公司降低重新發行產品的成本。歷史上基金轉型,既有方向不變、被動變主動,也有投資方向有較大改變的情況。通常而言,一只基金規模過小往往是因為需求過于細分、歷史業績不佳、定位不清晰等原因,轉型的方向應向需求更廣的方向轉換和更能發揮公司實力的方向轉換,使得基金能夠獲得更好的管理資源和更廣泛投資者的關注。
還有業內人士表示,對于迷你基金轉型,投資者需要把它當成新基金來分析,若看好轉型投資方向,則可以繼續持有,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此前迷你基金本身就是因為管理上出現問題,那么轉型后也不會改變太多。而對于避免迷你基金清盤而迎合市場的轉型要尤其警惕。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