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底以來,募集失敗的公募基金產品逐漸增多,至8月底,已經有7只產品宣告募集失敗。這其中,既有委外定制基金未能滿足監管新規所致,也有定增基金因市場環境突變遭遇發行困難。業內人士指出,考慮到基金產品去庫存的壓力和發行市場競爭激烈,未來仍可能陸續有新基金發行失敗。
委外與定增產品成重災區
今年4月29日,嘉合睿金定期開放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公告稱,該基金于2017年3月20日開始募集,并于2017年4月19日結束募集。因未能達到基金合同生效條件,基金合同暫不生效。該產品也成為公募基金業19年來新發基金募集失敗的首例。
自此之后,募集失敗的案例迅速增多。財匯金融大數據終端顯示,截至8月30日,已經先后有6只產品遭遇相似的命運。諾德天利、大摩安享18個月開放債券、北信瑞豐弘盛、國金鑫金、九泰銳興定增、九泰銳信定增6只產品先后發布公告稱基金合同不能生效。其中,大摩安享18個月開放與國金鑫金等2只產品曾一度延長募集期,但最終仍未能募集成功。
根據相關規定,普通公募基金備案條件為“基金募集份額總額不少于2億份、基金募集金額不少于2億元人民幣、且基金認購人數不少于200人”。基金募集期限屆滿,不能滿足基金備案的條件的,則基金募集失敗。
同時按照今年3月的監管新規,單一投資者持有基金份額比例不能超過50%,若超過50%,應當封閉運作或定期開放運作,并采取發起式基金形式,且不得向個人投資者公開發售。這一規定又進一步抬高了委外定制基金的成立門檻。
上述發行失敗的多只基金實則因委外定制產品未能滿足監管新規所致。諾亞研究與發展中心分析師表示,雖然監管部門批準了委外產品的繼續募集,但在新規中對委外資金進行了明確規定,對基金公司提出了明確的投資資金要求。而多數小型基金公司并不滿足新規條件。
另外,九泰基金近期募集失敗的兩只基金均為定增基金,由于定增資金的鎖定期延長,定增市場生態發生劇變,導致了新產品發行困難。
發行失敗或常態化
在公募基金業內,歷來有著通過幫忙資金確保新發基金成立的“傳統”,但是隨著幫忙資金成本的走高,行業對此的態度在逐步發生變化。有基金公司市場人士表示,隨著市場資金利率的抬升,幫忙資金的成本早已水漲船高,基金公司需要考量其中的利弊得失。況且,即便合同生效,后期幫忙資金撤出,又沒有新增資金申購,那么基金也很可能淪為迷你基金,等待被清盤的命運。與其花費成本折騰一番,不如索性坦然接受發行失敗。
業內人士分析,由于行業前期積壓了一些如今看來未必符合投資者需求的產品,加之發行市場競爭仍較為激烈,預計后續仍可能有一些產品面臨發行失敗。
以定增基金為例,2016年11月,與九泰銳信、九泰銳興同期獲得批文的還有廣發睿祥、建信豐盈。截至8月16日,廣發睿祥和建信豐盈都尚無發行公告。也有一些基金公司以變更注冊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比如,去年10月獲得批復的中歐尊享也是一只定增基金,今年4月已申請變更為中歐可轉債基金,并于7月獲得了批復。多家基金公司也將委外定制基金變更為定期開放發起式形式。
有業內人士指出,這可以說是基金“去庫存”的另一種方式。對于“去庫存”壓力較大的基金公司而言,發行失敗或許已經成了消化批文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