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基金行業的人才流動呈現出愈加頻繁之勢。隨著公募基金市場規模的不斷壯大,各類產品日漸豐富,機構對于投研人才的渴求與日俱增,不時有基金產品披露變更管理人。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已有820只基金進行了基金經理變更(只計算初始基金),占公募基金規模的18.07%,創下歷史新高。業內人士指出,受市場行情影響,今年上半年基金業績分化嚴重,基金公司普遍承受著巨大的業績壓力,基金經理變動情況也相對增加。
820只基金變更管理人
根據Wind數據,截至9月20日,今年共有2467只基金對基金經理進行了變更,如果計算其中的初始基金并忽略2017年新成立基金,則共有100家基金公司的820只基金變更了基金經理,相當于基金總數的18.07%。從2014年至2016年,這一數字逐年增長,分別為167只、418只和570只;占基金總規模比例分別為8.83%、15.56%和14.92%。可見,隨著基金市場的加速擴容,基金經理的變動情況亦趨于頻繁。
從基金公司來看,基金變更管理人情況相對集中。今年以來,有11家基金公司對旗下20只以上的基金變更了管理人,占比11%;涉及基金289只,占比36%。其中,有兩家基金公司各變更了36只基金的管理人,另有18家基金公司變更了1只基金的基金經理。
統計數據顯示,變更管理人最多的前五種基金分別為,靈活配置型基金(30.72%)、中長期純債型基金(13.81%)、偏股混合型基金(10.82%)、貨幣市場型基金(10.70%)和被動指數型基金(10.32%),基本與市場數量占比排名一致。對比相應基金的市場占比發現,靈活配置型基金、貨幣市場型基金、被動指數型基金變更管理人比例略微偏高,分析人士指出,今年被動指數型基金發行量大增,貨幣市場型基金關注度集中,相關基金經理或因此更受青睞。
從平均年限來看,對于變更管理人的基金,基金經理平均年限逐年下降。今年以來,統計所有變更管理人的基金,基金經理平均年限為2.32年。而在2014年,這一數字還是4.45年;到2015年下降至3.67年;2016年則下滑到了3年。換言之,公募基金基金經理正朝著越換越年輕的方向發展。
Wind數據顯示,基金經理年輕化趨勢越發凸顯。截至9月20日,公募基金行業當前共有1573名基金經理,按照工作年限劃分:1年以內工作經驗的占比達19.39%;工作時間在2年以內的占比39.10%;有三年以內工作經驗的占比超過一半,為61.98%;絕大多數基金經理工作年限在4年以內,占比約71.84%;而工作年限超過4年的僅占28.16%。
公司內部調崗穩業績
一般來說,基金經理變更通常包括:增聘、解聘兩種情況,而解聘意味著至少一名基金經理離任,且有至少一名新基金經理就職。據不完全統計,今年8月以來,共有73只基金變更了管理人,其中增聘28只,解聘25只。
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公募基金市場新成立781只基金。有基金公司高管表示,隨著基金數量飛速增長,基金經理管理多只基金的情況越來越多。為減輕基金經理的工作壓力,撫平業績波動,不少基金公司選擇進行內部調崗并增聘人員,以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例如此前即有媒體報道稱,深圳一基金經理因管理產品過多,將其管理的部分基金交接給了同事。
除因公司內部需要進行崗位調動外,也有基金疑似因業績欠佳而變更基金經理。有業內人士指出,由于基金行業競爭不斷加劇,面對部分產品的業績下滑,基金公司很可能寄望換人來扭轉局面。今年7月,深圳一基金公司發布公告解聘旗下兩只基金的基金經理。翻閱相關基金的二季報,該基金經理管理的四只基金上半年凈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二季報中還提到,基金管理人未能及時認清市場規律變化,對整個宏觀經濟大環境判斷滯后,二季度未能較多配置大盤優質藍籌,導致業績跑輸市場較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增聘基金經理的28只基金中,有18只今年以來已變更過管理人。有業內人士指出,受離職時間倉促、新履職基金經理磨合不到位、儲備基金經理不足、“一拖多”現象普遍等多種因素影響,基金管理人的變更通常無法一步到位,很可能后期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進行人事調整。
此外,各基金公司對FOF產品的布局,同樣對基金經理的變更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根據此前規定,除ETF聯接基金外,基金管理人開展FOF業務,應當設置獨立部門、配備專門人員,且FOF基金經理不得同時兼任其他基金的基金經理。去年年底至今,已有多位績優基金經理卸任,轉而從事FOF業務,而眼下FOF方興未艾,未來基金公司或將配置更多FOF基金經理。
180位基金經理離職
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經理離職人數達180位,共涉及73家公募機構。其中,離職基金經理人數最多的有8人,另有1家公司離職7人,3家公司離職6人,5家公司離職5人。深圳某公募基金公司人士透露,基金經理離職的主要原因應與公司激勵機制有關,此前即發生過由于公司未能兌現薪酬獎勵承諾,導致核心投研人員離職,甚至帶領團隊成員一同出走的情況。另外,上升空間受限、個人業績不佳、人事糾葛等原因同樣會導致基金經理選擇離職。
基金經理的離職很可能會給公司帶來較大的人事變動,對于管理產品數量多且資歷深厚的基金經理尤其如是。例如,天天基金網信息顯示,9月初,某北京公募基金經理因個人原因離任,一次性交出了手上28只債券型基金(A、C類份額分別統計),其中包括一只已經管理了九年多的債券基金。這一變動也導致該基金公司另安排至少8位基金經理配合接手這批產品。
盡管從公開的信息披露無法掌握多數已離職基金經理的具體去向,但同業跳槽一向屢見不鮮。中國證券報記者從上海一位獵頭顧問處了解到,目前市面上招聘基金經理通常要求5年以上相關行業從業經驗,3年以上基金管理經驗,并有可驗證的投資業績。根據實際情況,基金經理年薪一般在70萬—110萬元不等,研究總監年薪則一般在120萬元上下。
還有基金業內人士透露,基金經理跳槽無非是為了更高的薪酬或話語權,而通常情況下非豐厚的股權激勵無以吸引核心投研人才。一般而言,相較于大型或國企背景的基金公司,小體量的基金公司更偏向于實行股權激勵,進而謀求后來居上的可能。
此外,“公奔私”也一直是基金經理轉型的一大選擇。有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今年新增備案證券類私募機構共812家,其中39家的法人代表有公募基金從業背景,21家有公募基金任職經歷。而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官網上公示的新成立私募基金管理人隊列中,赫然出現了兩位明星基金經理的身影,這兩位公募明星均為今年年初離職,如今分別以法人身份攜自家私募團隊亮相。
海通證券此前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公轉私基金經理是私募圈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支,目前有近70家公募基金為私募行業輸出了300多位基金經理,從時間上看,公轉私人數在2014年、2015年達到高峰,且公募派私募基金經理所管理的平均資金規模高于私募行業整體平均水平。從路徑上看,多數公募派轉私募后選擇創立自己的公司,也有不少擔任投資總監等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