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由于越來越多的績優基金“關門謝客”,投資者想要買到心儀的好基金,或許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在業內人士看來,控制規模、鞏固排名以及對于短期市場略顯謹慎的預判,或許是績優基金頻頻“限購”的三大主要因素。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11月20日,今年以來業績排名前10的基金中,有一半均發布了“暫停大額申購”的公告。一般而言,所謂“暫停大額申購”,多數是指暫停1000 元以上的大額申購及定期定額申購申請,也有部分基金設定為1萬元或者10萬元。
例如,業績表現最好的東方紅滬港深混合和國泰互聯網++股票,今年以來凈值漲幅分別為64.95%和64.58%,均暫停了大額申購。
此外,今年以來凈值漲幅超過50%的39只偏股型基金中,三分之一發出了“限購令”。其中,有10只“暫停大額申購”,還有3只直接“暫停申購”。
基金規模沖刺往往會在四季度上演,那么,上述績優基金緣何紛紛“關門謝客”?在業內人士看來,“規模恐懼癥”、維護業績穩定以及對于后市預判略顯謹慎成為三大主要原因。
據了解,基金規模迅速增長成為“限購”的一大原因。上述基金業績表現搶眼,無論機構還是普通投資者的申購熱情均較高,因而導致短期資產規模迅速“膨脹”。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凈值漲幅超過50%的39只偏股型基金,截至三季度末的平均規模為26.7億元,而“限購”的13只偏股型基金的平均規模則達到了39億元,所有偏股型基金的平均規模僅為8.66億元。
從上述數據來看,限購的基金確實多數規模偏大,部分基金超過了50億元,甚至有基金已經超過了100億元。而“規模往往是業績的敵人”。據券商測算,偏股型基金中,中等資產規模的基金表現會相對較好。一般而言,資產規模在30億份至40億份之間較為合理,基金經理比較容易操作。
不過,從“限購”的基金來看,也不全都是大規模的基金。從三季度末的數據來看,也有規模在10億元以下的基金“限購”,個別基金甚至不足2億元。業內人士認為,這類基金限購則主要是為了鞏固排名的穩定,這類規模較小的基金,一方面底倉配置行業龍頭獲取穩健的收益,另一方面也能獲取一定的打新收益。而由于本來規模較小,一旦出現大額申購,則容易攤薄收益。
此外,步入年底,部分白馬龍頭股高位震蕩加劇,雖然基金經理普遍看好中期的“慢牛”行情,但就短期而言,則認為市場不確定性有所增加,且部分白馬股或進入過熱狀態,一些機構開始兌現收益,操作難度將加大。
滬上一位基金經理坦言,其掌管的基金不僅進行了“限購”,還進行了分紅。在其看來,如果短期規模迅速增加,并不利于基金投資,因為目前來看,“性價比”高的股票較年初已大幅減少。此外,近期市場對于明年的通脹有所擔憂,市場波動加大,因此選擇分紅并兌現部分收益。
關于績優基金:頻發“限購令”“關門謝客”也隨之增多的相關資訊,小編先整理到這里,了解更多基金行情及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基金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