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債券市場連發“黑天鵝”事件,股票市場陷入“慢牛”周期,市場偏好固定收益類產品,貨幣基金因其低風險、高流動性的優勢也成為市場追捧的品種。
流動性風險管理加碼
貨幣基金規模的非理性增長也聚焦了監管的目光,一旦貨幣基金短時間遭遇集中贖回等極端現象,潛在的流動性風險不言而喻。
2016年年底債券市場大幅調整,貨幣市場利率快速上行,機構投資者短期集中贖回,導致個別貨幣基金陷入流動性匱乏的窘境,這又加深了債券市場的波動,貨幣市場一度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
“貨幣基金就是現金管理工具,在運作過程中對于流動性管理的要求非常高。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各家基金公司為比拼收益,會存在加杠桿和久期錯配的情況,這是潛在的風險。作為專業管理人,要提升的是主動管理能力,貨幣基金規模占比這么高,是不正常的。”賈志表示。
今年10月正式實施的《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簡稱《流動性規定》)著重從三方面降低其流動性風險:針對客戶集中度較高的貨幣市場基金,對其會計核算方式、平均剩余期限與平均剩余存續期上限、流動性資產占比等方面進行了規定;針對貨幣基金所投金融工具進行限制,包括流動性資產占比、發行主體信用評級和投資主體集中度等方面;此外還有多條規定引導貨幣市場基金規模適度增長。
連續3個月無新增發貨幣基金
年末收官在即,今年不同于以往,年底以貨幣基金沖規模的亂象得到了遏制。
據基金業協會數據,自9月以來至11月末,全市場貨幣基金暫無新發產品,12月以來僅有一只貨基C類份額成立,即招商招財通,如果以完整的基金產品來衡量,今年第四季度無新成立的貨幣基金。而在去年第四季度,市場上共成立貨基產品73只。其中,僅12月就有31只貨基產品成立。
貨基發行預冷,《流動性管理》新規的帶來的影響立竿見影。另一方面,基金公司也加強了貨幣基金流動性風險管控,密切關注資金到期的安排情況,隨時監控貨幣基金的安全指標。
今年10月以來,債市再次上演大跌行情。在短短一個多月的交易時間內,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了35BP,一度突破4%的歷史高位,下行行情也令機構苦不堪言。
據業內人士透露,今年貨幣基金流動性普遍控制情況良好。
“各家基金公司在已有法規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嚴格的控制,我們觀察到各家都很謹慎。通過季報也能看到,較過往年份,貨幣基金的久期、杠桿都有明顯的下降。”一位貨幣基金經理表示。
以上就是關于監管新政來了!公募“潛規則”要劃休止符的相關內容,了解更多基金行情及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基金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