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乍起,吹皺了一池春水。
事實上,監管的風向此前就已經可見端倪——早在2017年3月,就有基金公司產品部人士告訴媒體記者,公司上報的貨幣基金接到監管層的窗口指導意見,稱考慮到流動性新規尚未出臺,貨基受資金面緊張影響遭遇贖回,決定將貨基暫緩審批;到了8月,監管機構又對部分基金公司進行窗口指導,要求所有已上報但未發行和將來上報的貨幣基金產品,應明確是否開展T+0快速贖回業務,若開展則暫緩審批;9月,監管機構正式頒布《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針對貨基的規模以及投資范圍等相關內容進行了政策約束,其中“貨幣基金規模掛鉤風險準備金”一項限制了基金公司隨意新發貨幣基金。
對于身處其中的公募基金們來說,感受自是格外深刻。
基金公司積極應對:從貨基轉向權益類產品
2013年6月,余額寶正式上線,以其為代表的互聯網“寶寶”類理財產品也駛入發展的快車道,規模迅速擴張。
一位大型公募人士回憶時笑言,彼時,行業內大部分基金公司都被這波互聯網金融的風“吹暈了”。
“一個個弄得熱火朝天,大量擴招電商部門人員、積極發展互金業務,都覺得自己可以復制這家基金公司的傳奇。等到監管潑了點冷水,才開始清醒。”他所說的“冷水”,其實是指流動性管理新規的發布以及2017年大刀闊斧調整的規模排名。
如果說,2013年互聯網寶寶們的“野蠻入侵”打破了行業原有的生態、也催生了一些新業態的出現,那么從2017年初至今監管的這波操作,則預示了游戲規則的再次生變。新形勢下,公募基金的電商和互金部門是否還將繼續存在?答案是肯定的。
正如上述大型公募人士告訴媒體記者的,在余額寶出現之前,其所在公司的電商業務量最高時,就可以占到公司規模的10%以上、處于行業第一梯隊,這部分業務其實并未依賴互聯網“寶寶”類產品。
一位華南公募電商部負責人也透露,雖然該公司互金部門沒有再繼續招人了,但仍然有必要留下當前的人員,“直銷渠道需要人維護,網金對接的直銷渠道也挺多的。”
對于變化,基金公司們也在積極應對。
在李平看來,這些新規的出臺是在倒逼基金公司做業績、賣權益類產品,“沒業績的都要死”。
上述華南公募電商部負責人則向記者透露,其所在公司直銷渠道以前一直都以貨幣基金為主,現在的確要轉型賣權益基金,“具體的營銷方式各家都在琢磨,也要結合公司的戰略安排規劃。”
另一位滬上公募投研人士也告訴我們,其所在公司2018年的業務核心就是,“增強主動管理能力,大力發展權益類產品,把業績做上去”,以往舉足輕重的總體資產規模則“暫時不是考慮重點了”。
當然,新規之下,也不意味著貨幣基金就沒有了容身之地。相反,它的角色也在逐漸被修正。上述大型公募人士坦言,從公司的角度來說,還是希望客戶留在直銷渠道上,“需要投資的時候,可以直接提供主動管理或被動產品;如果客戶覺得最近沒行情,可以直接放到貨幣基金里面,這時貨基作為客戶在基金公司直銷底層賬戶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實重要的是過程,是電商的服務和體驗,貨基多少只是結果而已。”獲取更多基金行情及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基金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