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銀行理財不再保本!公募基金迎來機遇?據Wind數據統計,2018年將會有62只保本基金到期,2019年依舊會有最后的45只保本基金到期,這107只共計1692.02億元規模的保本基金將迎來轉型或是清盤的命運。
一邊是銀行逐漸停止對保本理財產品的銷售,一邊是公募保本基金經歷了大規模轉型、清盤后存續規模越來越少。在監管層意欲打破剛性兌付的政策下,以“保本”為主打的理財產品逐漸退潮。
凈值型產品將逐漸成為新的主流,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募基金能否再次迎來發展的新機遇?
銀行、基金保本產品均落幕
近期記者獲悉,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陸續停止保本理財產品的銷售,城商行的動作尤為明顯。
據華東一家城商行內部人士坦言,將會在年前大規模地停止對保本理財產品的銷售,一些存續的封閉式保本理財產品也將在到期后不再繼續運作。“未來將不再對產品進行保本的承諾,會按照公募基金的方式進行凈值管理。”
去年11月17日,央行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文簡稱征求意見稿),要求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管業務,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同時,對資管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不設定預期收益率,按凈值申購、贖回,不再保證投資人的收益,從根本上打破剛性兌付。
銀行保本理財一旦將“保本”從宣傳中拿去,對投資者的吸引力無疑會大幅降低,而且,除了不能保本,也不再允許銀行發行理財產品時打出預期收益率。對銀行而言,發展了多年的模式將迎來新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