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資本市場國際化程度不斷深化,正在券商、基金乃至交易所等各類機構的對外開放上體現得日益明顯。
摩根大通5月14日宣布,其已向證監會申請,嘗試建立一家持股比例達51%的合資券商,并計劃在監管層的預期允許下將持股比例增至100%;同時,摩根大通資產及財富管理也在與有關部門商討,試圖將其投資的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增至控股。
記者獲悉,監管層正在對放開公募機構的外資持股比例的規則進行研究醞釀,而這也將成為外資機構進一步進入國內證券基金業的制度基礎。
除中介機構外,作為監管層的交易所也在積極的“走出去”。就在摩根大通宣布投資計劃的同日,深交所牽頭組成的滬深交易所聯合體完成了對孟加拉國達卡證券交易所(下稱達交所)25%股份的投資。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部分標的股即將納入MSCI指數以及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承諾,從交易所到券商、基金,各類機構的國際化程度還將不斷加深,而這也是資本市場走向國際化的必然過程。
公募股權開放在即
國家高層承諾證券、基金行業“對外開放”后,有關各方的響應就在銜枚疾進。
5月14日,摩根大通表示其試圖增持上投摩根基金至控股狀態,Wind數據顯示,目前上投摩根基金控股股東為持股51%的上海信托,而摩根大通旗下的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英國)有限公司持股為49%。
值得一提的是,規則方面的障礙已即將破冰。例如4月29日和5月4日,有關松綁外資投資券商、期貨公司比例的規則已經先后出爐和公開征求意見,瑞銀證券、野村證券等已經處在申報成為外資控股券商的隊伍中;而公募機構股權開放的規則已“只欠東風”。
記者從接近監管層人士處獲悉,目前有關外資機構投資公募機構股權比例限制的規定目前正處于醞釀過程。
“相關規則已經在醞釀了,距離落地的時間不遠了。”上述接近監管層人士稱。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A股納入MSCI指數及外資進入規則的明確,未來外資控股的券商、基金等機構將不斷增多。
“規則明確后,更多外資機構可能會爭相申請拿到控股的公募牌照。”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銀金融分析師表示。
事實上,在此前CEPA(《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框架下已有首家外資控股的公募機構——恒生前海基金,不過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該公司僅發行兩只產品,合計規模4.3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