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6月,基金經理離職人數出現年內小高峰。數據顯示,6月共有22家基金公司出現離職情況,創下今年以來新高。業內人士認為,基金經理出現離職包括多種原因,主要是因為一些基金經理管理產品業績欠佳以及部分基金公司的年終獎發放時間。
基金經理離職現小高峰
高級人才流動,是基金圈內較為尋常的事。不過,由于今年以來市場出現較大的波動,不少基金產品業績下滑,導致基金經理壓力徒增。數據統計,截至12日,年內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平均虧損6.46%,債券型基金收益率為1.81%。
據不完全統計,從今年離職基金經理的業績表現來看,權益類基金離職數量為固收類基金的1.75倍,數量較多。同時,逾四成離職基金經理截至離職日的產品凈值平均漲幅為負。在正回報的離職經理中,僅14人平均業績超過5%。
不過,整體來看,年內共有97名基金經理離職,與去年同期的91名離職人數規模相差并不大。其中,59家基金公司有基金經理離職,工銀瑞信基金和南方基金等4家基金公司均有4人及以上離職,人數最多。
業內人士表示,在調整市下,基金業績表現不佳,給基金經理帶來了較大的排名和考核壓力,這是導致基金經理選擇離開的重要原因。不過,從歷史來看,年內近百名基金經理離職的總量并沒有較往年激增,并不代表負面的市場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6月出現了基金經理離職的小高峰,單月離職數達到22人,為上半年人才流失量最大的月份。記者統計去年數據發現,6月也出現了離職數量增加的情況。有基金業人士表示,部分基金公司發年終獎的時間在二季度后期,5月至6月發放年終獎后,基金經理“落袋為安”,再選擇另投他處。
高級人才成爭奪重地
今年,匯豐晉信基金丘棟榮等明星基金陸續離職,基金公司高級人才流動大,數量“捉襟見肘”,是困擾行業的一大難題。
對于一些基金經理來說,離職是為了尋求更好的職業前景。公開數據顯示,今年,原國海富蘭克林基金基金經理鮑翔、原建信基金基金經理顧中漢分別備案成立了私募公司云竺(上海)投資有限公司、北京普慧投資。隨著公募基金的發展,人才回流也成為常態,第一代基金經理陳繼武成立凱石基金一年后,今年7月也發行了首只公募產品。
與此同時,人才的流出與流入相應。從新聘人數來看,目前,今年已有219人新聘為基金經理,較去年的204人呈現小幅增長態勢。
雖然有不少基金公司為人員流失而忙著填補空缺,但也有公司團隊穩定,年內無人離職,如國金基金、泰達宏利基金和國壽安保基金等66家基金公司。
對于中小型基金公司來說,如何創建更好的平臺留住高級人才,更是刻不容緩的課題。如今,包括九泰基金、凱石基金等多家業內中小型、次新公司均已配置了多個事業部體系,激勵核心投研人員積極性和歸屬感。同時,基金公司企業文化也成為許多中小型基金吸引人才的關鍵因素,扁平化、尊重人的管理模式,也愈來愈為基金公司管理層所認同。
業內人士表示,中小型基金公司挖人的代價更高,薪資、崗位固然是高級人才考慮的重要因素,平臺的完善、管理模式的合理也將成為人才爭奪戰中的重要一環。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