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近尾聲的2017年5月,“溫和去杠桿”效應緊咬資金面,流動性壓力終未消減,昔日以票據、利率為投資標的的理財產品收益一路上揚。本周,隨著月末的到來,越來越多的銀行理財產品發出“加息”信號,給市民帶來了諸多理財良機。
來自Wind資訊顯示,本周我市發售的銀行理財產品總數雖只有228款,但從產品類型、預期收益以及投資門檻上看,“性價比”頗高。
記者統計,本周共有交行、農行、通商銀行、平安銀行、包商銀行等10家銀行的多款理財產品最高預期年化收益率“破5”,換句話說,本周甬城在售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排名前十位預期年化收益率均在5%及以上。其中,通商銀行、包商銀行、浙商銀行、泰隆銀行等7家銀行的產品,還是非結構性理財產品。
從不同收益段產品占比情況看,本周預期年化收益率逾5%(含5%)的產品占比達到12.7%;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8%(含4.8%)至 5%的產品占比近15%;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5%(含4.5%)至4.8%的產品占比近30%;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2%(含4.2%)至4.5%的產品占比為11.8%;而三成左右預期年化收益率低于4.2%的產品則主要為各家銀行的結構性存款理財、養老理財以及外幣理財產品。
銀行業內人士表示,從最近央行的操作來看,貨幣政策收緊信號不斷,市場資金面趨緊,借款利率提高,去年收益率普遍處于4% 以下甚至低至3.5%的理財產品,今年以來爭先恐后地站上了4.5%的高位,讓市民的穩健理財計劃得以有序進行。5月下旬,繳稅繳款的壓力和月末跨節等季節性因素,很有可能使市場面臨更大的短期流動性壓力。事實上,這種壓力在本周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中已得到了十分明顯的印證。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收益高企,本周在售的銀行理財產品起售金額卻普遍不高,其中,上榜本周甬城在售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排名前十的產品中,僅有兩款對起點金額有特殊要求,其余投資門檻均為5萬元即可。為了讓市民更加直觀地選擇到對口的產品,本周,記者特別就在售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排名居前的10款非結構性理財產品進行整理,其中,最高預期年化收益率高達6%,最低預期年化收益率也有4.9%。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產品經理向記者透露,在流動性趨緊的背景下,短期內,銀行理財產品有望繼續維持在高位。
實際上,對于穩健型投資者而言,除了銀行理財產品外,在央行“去杠桿”和月末效應的雙重因素帶動下,主要投資于存款、回購、同業存單等標的,而起投金額更低,投資期限更為靈活的“寶寶類理財”,同樣不失為合適的配置品種。
最新數據顯示,自5月11日站上4%關口以來,余額寶收益率節節攀升,最新7日年化收益率已經達到4.028%。這是其2015年6月跌破4%之后,首次重回這一收益節點。與此同時,基金公司發行的貨幣基金、短期理財產品今年以來收益率在各類產品中排名居前,在股市、債市、商品市場均連續調整的背景下,無疑成為市場中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