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界,這也被稱為“壞賬懸崖”,即當某個平臺壞賬率突破某個點位后,突然大幅跳漲,平臺就要注意是否風控體系存在漏洞隱患,被黑中介攻破——通過批量貸款申請“獲利”。
“這場貓捉老鼠的游戲注定會持續很久。”談及消費金融領域的黑中介,一家互聯網消費金融機構負責人趙明(化名)感慨說。
從創建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伊始,他幾乎每天都要與黑中介斗爭。
起初,他以為黑中介無非是幫借款人美化個人財務數據順利獲得消費貸款,從中抽取提成;近年他卻發現,黑中介正變得越來越具有“科技含金量”——由于很多消費金融平臺開展線上貸款申請審批業務,他們便通過電腦程序不斷“試錯”,尋找各個消費金融平臺風控漏洞,虛構大量借款人材料開展批量貸款騙取大量資金。
“據說部分黑中介的年收入超過千萬元。”他告訴記者,與此對應的是,消費金融平臺的壞賬率也水漲船高。
多位消費金融領域業內人士透露,當前整個互聯網消費金融領域壞賬率約在10%-15%,其中60%-70%的壞賬就是由黑中介“創造”。多數消費金融平臺的借款申請人里,10%-15%都由黑中介幕后操縱。
面對黑中介的巨大欺詐風險沖擊,國內各家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開始拿出大數據分析等“武器”,捍衛自身平臺安全。
記者多方了解到,當前不少平臺一方面不斷擴充風險變量,讓黑中介難以洞察平臺的風控側重點與漏洞,另一方面積極建立黑中介名單,屏蔽與之存在聯系的借款人申請。
“不過,黑中介也在借助技術創新不斷尋找新突破口,這意味著貓捉老鼠的斗爭將不斷升級。”趙明直言。
黑中介的斗爭史
“黑中介的世界,我們真的看不懂。”趙明告訴記者,年初一位朋友送給他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一家黑中介的培訓教材,里面詳細記載了國內眾多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的風控側重點,以及如何教會某些欺詐型借款人順利通過面簽審核環節等。連趙明所在的平臺也赫然在列。
“其實,我幾乎每天都在和黑中介打交道作斗爭。”他告訴記者,每天他都會發現部分IP地址會不斷發來借款申請,每次借款人的收入、年齡、婚姻狀況、工作等各有細微不同。他知道,這是黑中介正在不斷調整借款人個人財務信息進行“試錯”,尋找平臺的風控側重點或相應漏洞,從而抓住機會批量借款騙取大量資金。
多位業內人士透露,國內個別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因此損失數千萬元。在業界,這也被稱為“壞賬懸崖”,即當某個平臺壞賬率突破某個點位后,突然大幅跳漲,平臺就要注意是否風控體系存在漏洞隱患,被黑中介攻破--通過批量貸款申請“獲利”。
通常,這個壞賬懸崖,往往會發生在只有10多個風控變量構建風控體系的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身上,究其原因,黑中介能通過大量“試錯”,迅速找出平臺的這些風控變量以及風控側重點,從而虛構借款人個人材料,比如年齡、收入高過平臺設定的審批通過標準,成功騙取大量資金。
“如果平臺不想被黑中介攻破風控體系,就必須練好內功。”馬上消費金融高級數據決策總監李屆悅向記者透露,他所在的機構應對策略,就是挖掘借款人央行征信報告、其他信貸數據、消費數據、互聯網痕跡數據、公安部數據、運營商數據、法院數據等,生成數萬個風險變量,作為構建風控模型的大數據基礎。如此黑中介一方面難以全部掌握數萬個風險變量,另一方面也不知道這些風險變量如何排列組合,構成不同的風控模型,要攻破平臺風控體系就變得相當困難。
他透露,防范黑中介攻擊的做法還包括建立黑名單制度,即平臺通過互聯網抓取部分黑中介信息,其中包括黑中介可能會在互聯網借貸平臺留下的手機號碼(幫助借款人美化財務信息申請貸款并收取提成),于是平臺根據黑中介電話號碼、地址、姓名等因素形成一個數據收集網絡,如果借款人與這些黑中介有過電話記錄,平臺自動將這些借款人放入黑名單,屏蔽他們的借款申請。
治標更要治本
近期,趙明也發現黑中介的玩法在不斷推陳出新。
比如他們會采取類似電信詐騙的做法,先發給借款人一個短信說“他中獎了”,再邀請他登錄某個互聯網平臺輸入個人信息“領取獎金”,但事實上這個平臺是用來申請個人消費貸款的,一旦相關貸款審批流程完成,這些黑中介就會發一個所謂的“收取獎金二維碼”給借款人,名義上讓他掃碼收款,但實質上是將他申請到的消費借款劃轉到黑中介名下。
“這種做法的好處,就是黑中介能避開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設定的層層防火墻,騙取大量貸款。”趙明透露,一旦真相大白,借款人往往會以自己不知是申請貸款(以為領獎)為由,拒絕履行還款義務,而多數消費金融平臺基于品牌形象考量,也只能采取息事寧人的做法。
在李屆悅看來,其實這種新欺詐招數不難化解。比如平臺可以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在借款人申請貸款環節自動提醒他“這是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不是所謂的領獎平臺”;此外,平臺還可以開展借款人身份、手機號的多重交叉驗證,防范黑中介利用技術手段修改借款人手機號碼,從而提前獲悉借款獲批信息,再向借款人發送“二維碼”騙取貸款資金。
“其實,黑中介欺詐風險能否被杜絕,很大程度取決于平臺自身的經營策略。”李屆悅向記者分析說,若平臺為了追求消費金融業務規模效應而放寬貸款審核尺度,黑中介自然容易找到“突破口”,反之平臺從嚴遵循風控標準對“可疑”借款申請處處設防,黑中介自然處境艱難。目前,馬上消費金融采取的就是后一種經營策略,結果是黑中介欺詐造成壞賬損失率比行業平均水準低了7-8個百分點。
在趙明看來,這實質是消費金融平臺是否有完善風控標準,準確辨別借款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比如傳統金融企業會覺得個人收入越高,越是好人,但當平臺將借款人年齡與收入結合起來,發現一個借款人年齡很小但收入很高,這背后似乎就有不為人知的貓膩。”李屆悅舉例說。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財經365)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經本站核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