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征信,轉眼距離2015年人民銀行下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通知》確定芝麻信用、騰訊征信、深圳前海征信等8家機構作為個人征信牌照試點已過去兩年多。
但在上月召開的個人信息保護與征信管理國際研討會上,央行征信局局長萬存知透露,8家機構目前沒一家合格,在達不到監管標準情況下不能把牌照發出去。
個人征信是通過個人在銀行的存款、貸款、逾期、壞賬等數據綜合表現出來的,也被稱為“經濟身份證”。對于個人來說,這張“經濟身份證”是筆無形財富。個人征信的優劣程度,直接決定了個人能否獲得銀行相應的授信額度。而現在,不止銀行,很多貸款平臺如螞蟻花唄、微信微粒貸、京東白條,等等,在申請貸款時都會查詢個人征信數據,這決定了個人借款額度和利息的高低。
從2015年開放個人征信試點以來,伴隨互聯網金融崛起,競逐風口爭奪牌照被視為商業變現的最佳途徑。據不完全統計,自2014年起至今,國內共有137家機構備案企業征信業務,個人征信領域除了8家第一批試點機構,等待第二批試點的機構也已排隊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