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基金公司自購情況一覽
投資者適當性新規落地讓基金銷售與投資者風險等級相匹配,向投資者銷售任意類型產品成為過去;此前的6月2日滬深交易所分別發布《證券投資基金上市規則(2017年征求意見稿)》,針對迷你基金終止上市提出了相關規定。隨著各項監管新規陸續實施,在一些基金清盤的同時,基金公司自購旗下產品的現象明顯增多。
數據顯示,在已清盤的75只基金中(A、B類合并計算,分級基金只計算母基金份額),今年以來清盤的基金占18只,接近去年全年的20只,全年有望超過2015年33只的“紀錄”。
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基金公司共自購45次,超過去年同期50%,涉及33家公司,其中,5月和6月分別自購10次和18次,遠超前4個月;與前5個月分別僅有6家、3家、5家、2家和8家基金公司自購相比,今年6月出現自購的基金公司達到14家。
從公司來看,光大保德信基金自購4次,為今年自購次數最多的基金公司,南方基金和易方達基金則各有3次自購,華寶興業基金、廣發基金、富國基金、中銀基金、天弘基金和工銀瑞信基金也各有2次自購。
滬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產品部人士指出,以往,基金公司自購旗下產品大多是由于自身理財需求或是助力新基金發行,但目前市場發行熱度并不強烈,基金公司自購并不能有效促進發行,大多還是為了避免產品清盤和表示對后市的態度。
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也表示,自成立以來,公司就多次認/申購旗下基金產品,目前持有多個公司產品。同時,公司一直鼓勵基金經理、員工跟投旗下產品,首先是希望將公司利益、自身利益和投資者利益捆綁在一起,以期與每一位投資者共同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紅利;其次是長期看好資本市場發展機會。
雖然基金公司自購的頻率在增加,但自購的規模卻沒有提升。數據顯示,今年前6個月,各月份基金公司自購規模依次為1.8億元、1.6億元、8070.34萬元、1.1億元、2.15億元和2.55億元,合計10.01億元,而去年上半年,基金公司自購規模合計10.54億元,其中,5月份達到8.1億元。
從公司來看,自購規模達到1億元的有工銀瑞信基金、華富基金、國投瑞銀基金和招商基金,其中,工銀瑞信基金自購規模達到1.3億元,是上半年自購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而自購規模最少的公司僅自購了9.88萬元。
這或許只是一個開始。數據顯示,從2015年開始,基金公司下半年自購的頻率和規模往往會遠超過上半年。例如,2015年下半年基金公司共計自購118次,自購規模為13.4億元,超過上半年的51次和8.06億元;2016年下半年基金公司共計自購71次,自購規模為19.19億元,超過上半年的30次和10.54億元。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