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7月,非保本型收益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幾乎和上月持平,保本型理財產品總體收益率有所下滑;從銀行類型來看,國有控股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收益下降,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收益微幅上漲。
某國有銀行6月底曾發售預期收益率高達4.8%的保本固定收益類產品,而7月上旬的保本固定收益類產品預期收益率最高僅為4.3%,到了7月底,更是下降到3.7%。
“6月底發行的一款產品收益率甚至超過了同期非保本理財產品,本就是銀行自己‘貼錢’來發售的,為的就是沖季度末存款,所以7月保本類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很正常,屬于回歸常態。”一國有銀行內部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申萬宏源分析師鐘嘉妮認為,年中考核結束后,資金面改善,因此7月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和短期限收益率均回落,主要期限理財收益率增幅收窄。預計后期資金面將持續改善,金融監管預期弱化,理財產品發行和收益率繼續上行可能性不高。
相較于6月份保本型理財產品收益率環比全線上漲,7月份僅有兩個省份的保本型理財產品收益率飄紅。保本類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產品平均收益率排名第一的吉林省也僅為4.16%,落后6月份排名第一的福建省將近10BP.
華創分析師屈慶認為,7月以來,資金面壓力有所緩和,理財收益率小幅回落,但是考慮到銀行負債結構性調整的壓力依然存在,收益率不會出現快速下行的情況。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