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發達市場,智能投顧依然流行,不過業績并無過人之處。盡管如此,其低廉的成本仍對相當多的投資者有較強的吸引力。
智能投顧的流行促使其管理規模不斷擴張。最早推出智能投顧的更好投資(Betterment)管理規模在近期已突破了10億美元門檻。領航旗下的智能投顧規模則已超過了830億美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智能投顧公司。
養老金、銀行等機構也開始參與智能投顧的應用。美國教師退休基金會公司在今年二季度啟用了旗下的智能投顧投資計劃,允許投資者最低以5000美元進行投資,而管理費僅有0.30%。美國最大投行摩根斯坦利正在內測一項名為“投資通道”的智能投顧計劃,預備近期推出。
在其他歐美國家,智能投顧也得到了快速增長。加拿大的簡單財富(Wealthsimple)的智能投顧產品管理規模超過了10億加元。倫敦的天達集團(Investec)也啟動了旗下的智能投顧業務;瑞銀以及匯豐等傳統歐洲大型銀行緊隨瑞士聯合銀行,開始了相關的智能投顧業務。全球最大的資產公司貝萊德,今年又收購了一家歐洲的智能投顧公司的股份,意圖將其在智能投顧的業務拓展到歐洲市場。
或許是智能投顧太過流行,機構對其給予了極大信任,目前很少有機構會去對智能投顧的業績進行橫向比較。近日,一家第三方機構的調查給智能投顧潑了冷水。這家名為“后端基準”的機構所做的一項業績跟蹤調查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其跟蹤的智能投顧業績平均值為10.6%,這一表現在投資股票和投資債券的產品中均處于中間位置。其中,表現最好的智能投顧產品為 E*TRADE旗下的混合智能投顧和嘉信理財的智能投資組合,業績分別為11.94%和11.92%;表現最差的投顧為橡果投資,業績為7.3%。考慮到這些智能投顧的管理費用在0.3%到0.89%之間,相較傳統的ETF,收益要高出不少。
分析認為,智能投顧的主要魅力還是在于其較低的成本,另外一個優勢在于主動管理,而非在業績上超越基準。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各類機構主導的機器算法投資尚不成熟,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荷蘭國際集團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歐美許多投資者對依靠機器算法來做出投資決策仍有保留意見。34%的美國受調查者表示,不愿意讓智能投顧來代替自己做出投資決策,只有7%的受訪者表示,不需要同意就可以由智能投顧代替自己做出決策。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