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基民有什么共性的話,“喜新厭舊”怕算是比較合適的詞之一了。所謂新,指的就是新基金,舊則指發行已久的老基金。也就是說,和老基金相比,基民們更偏愛新基金。
為啥選擇新基金
往俗里說,投資理財都是想要有個好收益,而在基金申購/認購過程中,費率是一個影響因素。
從手續費來看,認購新基金的費率是1%(有的是1.2%),申購舊基金的費率大都是1.5%(除非有優惠活動,費率會有折扣),此外,新基金是按照1單位1.00元的價格進行認購,而舊基金則是按申購當日基金單位資產凈值為價格來申購的,由于包含了前期基金投資運作的收益,所以一般來說,舊基金的單位凈值都大于1.00。
也就是說,如果用相同的資金來進行基金投資,認購新基金顯然比申購舊基金能獲得更多的基金份額。
如果說費率是基民在選擇基金時實實在在看得到的,那么,還有一些心理因素導致基民偏愛新基金。
曾經有新入市的基民表示,選擇買新基金主要是認為相比舊基金,基金經理操作一只新基必然會努力做凈值,特別是在新發行基金數量較多的情況下,要想脫穎而出,必須全力以赴。
這些因素更重要
如上述,費率和心理因素在基民購買新基金中產生了一定的導向作用,但是,作為一個合格的投資者,選擇基金,特別是新基金時,需要考慮的可不僅僅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還需要把視野和格局放大,看長遠。
理財君也購買過新基金,但是,我事先考慮過很多因素,包括基金經理,政策等,事實證明,做好功課才能在新基金中挖到寶。
1 選擇適合的基金經理
不論是新基金還是老基金,歸根到底,還是由基金經理這批專業的管理人所管理的產品,那么,他/她的投資風格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只基金的命運。
問題來了,怎么選擇基金經理呢,可能每個人的選擇標準不一樣,但是,有些基本標準還是存在一些共性的,比如從業經歷不能太淺,至少要經歷過牛熊,形成固定的投資體系和風格;再者,業績是王道,年華收益率不能太難看,理財君認為,在不考慮通貨膨脹的前提下,至少要跑贏大盤,當然,這個還要看個人對收益率的野心有多大;此外,太頻繁換公司和產品的基金經理在選擇前也需要三思。
2 可能存在的政策影響
說到這點,有些基民可能不大理解,但實際上,在基金發行和募集的過程中,政策的影響無處不在。
近期,新基金發行市場風波再起,多只基金發行被緊急叫停,其中一些還未開始募集的新基金推遲發行計劃,而另一些正在發行的基金則不得不暫時中斷發行,這對已認購了被暫停發行的基金的基民來說就頗顯尷尬了。
而這和證監會此前下發的《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及9月7日監管層又緊急發布的《關于做好基金產品募集、合同修改等有關事項的通知》有很大的關系,根據規定,在9月1日(含當日)以前刊登基金發售公告的,可繼續完成募集;在9月1日后刊登了基金發售公告,出于與新規有序銜接、后續投資運作便利等考慮,必須先完成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文件的修改,才可開展募集工作。
3 選擇長線還是短線
為什么這么問呢,因為一般來說,新基金都要經過一個募集期,達到一定規模才能夠宣告成立,之后進入封閉期建倉。按照規定,基金成立后最長建倉時間不得超過6個月。但是,如果一個基金正好用了半年時間建倉,在這半年時間里,市場行情較好,舊基金可以隨時進行調整以把握住投資機會,而建倉期的新基金則相對來說比較不透明。
所以,如果投資者走短線,可以選擇舊基金,如果對基金經理及市場有信心,考慮走長線,那則無所謂新舊。
不過,需要提醒廣大基民的是,如果真的想買新基金,但是又不好決定是否下手“買買買”的話,可以等新基金運行一段時間后再決定是否申購,為自己的“錢袋子”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