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相信大家都有一個共同點,我們父母這一輩的人,教給我們的理財方式,基本都是把錢放在銀行里吃利息。
是的,把錢存銀行,這是最簡單、最基本的投資理財方式。不過,在現在的社會經濟背景下,把錢放銀行,還能滿足我們錢生錢的需求嗎?在大多數人的傳統觀念中,把錢放在銀行安全、有保障。但是,隨著物價上漲,錢放在銀行里的利率,已經追不上通貨膨脹的增速了。
說到這里,我們先普及一個概念——“負利率”,負利率通常指,通貨膨脹率高過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現象。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把錢存在銀行里,財富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會縮水。
2016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通貨膨脹率已經大大提升,銀行的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已經追不上通貨膨脹率的速度,這意味著,負利率已經來了!錢存在銀行里,每年都在縮水。
我們舉例來說,如果在銀行存入一年期定期存款1萬元,一年后,可以獲得本息收入10175元。按照目前2%的物價上漲速度,那么今天1萬元就可以買到的商品,一年后需要花費10200元才能買得到。從實際購買力的角度來看,1萬元錢存在銀行,一年下來實際購買能力“凈虧”25元。這就是負利率的威力。
說完負利率,我們再來看看通貨膨脹的情況:
某媒體曾報道過成都一位湯婆婆的故事:1977年,她存進銀行400塊錢,經過33年,這筆錢連本帶息滾成了835.82元。其中本金400元,利息為438.18元,利息稅金再扣除2.36元。33年,400塊錢變成了830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