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低估理財風險評估,終究被騙!近日,建設銀行廣州市旗下地方支行一位理財經理,在2014年的時候向其客戶推銷第三方理財產品。本款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高達10.5%,小編在看過收益之后就感覺此款產品肯定是屬于高風險的。當時的這位客戶,并沒有做風險測評,而是在銷售經理的推薦下直接去柜臺購買了此款產品。雖然最后這筆本金都拿到了,但是到現在拿到的收益還不及當時的定期收益高。
建行理財產品資料圖
所以說,去銀行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做風險評估,購買產品時一定要注意其風險是否在自己的承受范圍之內。現在銀行的三方代理產品也良莠不齊,比較多的就是保險理財。
銀行的保險理財在小編看來就是個坑。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之前小編也在銀行工作過,當時很多五年前買過保險理財到期的投資者們,到手的收益都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當時的預期收益應該是百分之五點多,具體的收益小編也記不住了,在今年的時候,很多人都拿著單子去銀行,找銀行的人說,我到手的收益怎么才比活期利息高?還不如當年的定期收益呢?
這種現象近幾年有很多,一般購買者都是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媽。他們在購買的時候也沒有與孩子商量,再加上銷售者們的極力推薦,就直接購買了。根本就沒有問清楚產品的投向,風險等級等相關問題。只感覺收益高就買了。達不到預期收益,你想打官司都打不贏。為什么呢?因為你做風險評估了,銀行有證據。
理財風險資料圖
綜上所述,在購買理財產品做風險評估的時候,一定要自己做風險測評,切莫交給銷售人員填寫自己就不管不顧了。很多人都感覺不就是填個風險測評嘛!有這么嚴重嗎?等真遇到風險,只有傷心的份。
風險測評分為五級風險,自己做完風險評估后,你定要記住自己所能承受的風險等級,購買產品的時候,咨詢好產品的風險等級、投向等。然后再擇其購買。不要被高利息蒙蔽雙眼,因為你不知道里面的坑有多深。所以說低估理財風險評估,終究被騙!了解更多理財知識及行情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基金理財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