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理財資訊: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竟然是好事?銀行理財是大多數人首選的理財方式,原因很簡單,保本保息。
如果銀行理財可能出現虧損,你還會購買么?
日前,銀監會加急下發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目的只有一個,打破“剛性兌付”。
用通俗的話來說,便是要求以后發售理財產品時,銀行不再兜底,投資者要自負盈虧。
對投資者來說,這個新聞乍聽起來是重大利空,但我分析后發現,這說不定其實是利好。
風險并沒有大增
無論新規出臺與否,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都沒有改變,一般包括但不限于同業存款、國債、企業債等,風險比較低。
因此,在新規要求下,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是1級和2級的,安全性和之前其實差不多,3級以上的,大家再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謹慎選擇。
事實上,在新規出臺后,由于監管更為嚴格,投資者的資金其實更為安全了。
舉個例子,之前投資者在購買了某銀行的理財產品后,資金會被銀行投資到某信托A,然后A又拿著錢去投資B,B再拿著錢去投資C……如此循環往復,層層嵌套。
顯然,嵌套環節越多,一旦某個環節出了問題,便會波及整條資金鏈,進而危及投資者的本金安全。
為防范上述情況出現,新規要求消除多層嵌套,這無疑有利于投資者的資金安全。
收益或許會更高
之前購買銀行理財后,銀行拿著投資者的錢去投資,賺到的錢卻并沒有全部都交給投資者。
這也是為什么,銀行始終會和投資者強調“預期收益率”的一個原因。
如果多賺了錢,超出預期的部分便會被截留在銀行;如果少賺了錢,銀行便拿自己的利潤去補貼投資者。
聽起來好像很公平,但銀行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實現“多賺錢”的啊!
明明是投資者應得的收益,現在卻平白無故便宜了銀行,你說冤不冤?
在新規施行后,銀行理財產品將開展“凈值化管理”,銀行只收取固定的管理費。換句話說,“多賺錢”的部分,以后都是投資者的。
如此看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或許真的會更高。
產品選擇更多樣
之前的銀行理財產品一般都是封閉式的,有固定的買入和贖回期限,如果新規施行,將新增開放式的銀行理財產品。
所謂開放式,是指投資者什么時候需要用錢,便可以立即贖回,而不用苦等封閉期結束。相比目前短則封閉一兩個月,長則半年一年的銀行理財產品,實在是方便太多了。
當銀行理財新增開放式產品時,這某種程度上也是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總之,銀行理財產品雖然不兜底了,但是投資者的風險降低了,收益提高了,流動性也更強了。
銀行理財不保本,這事兒真沒你想的那么可怕!
以上就是關于理財資訊: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竟然是好事的相關內容,了解更多理財知識及行情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基金理財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