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財經理財:90%的人不配理財?10%的人日進斗金?什么樣的人配投資?有錢人?一個人有錢不代表有資產,把錢變為資產,中間需要的是智慧。而很多人,只看重錢,看重本金,看重優惠,所以在投資理財中走了彎路,還不自知。理財投資是一門后天培養、終身學習的技能,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
投資理財,有錢最重要
在投資理財中,什么最重要?錢。抱著這種心態的人,往往是這樣的——
等我有錢了就馬上理財
要是一直沒錢怎么辦,看看周圍就知道,很多人一輩子都處于沒錢發愁的狀態,連開始理財的機會都沒有。有的人開始了,卻血本無歸,慘淡收場。所以投資理財,不一定要等有錢了再開始,提前做好準備,從小錢就開始。
我本金這么少,即使投資拿到的收益也微乎其微,還不夠折騰的呢。這種小錢看不到的人,往往見識短淺,斷了長期投資的路,掙不到大錢。
李笑來在《財富自由之路》中提到,將投資活動中的三要素金額、時限、智慧,按照重要性進行排序的話是:智慧>時限>金額。智慧就是“思考的能力”,這個最主觀的要素卻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視。如果沒有這種智慧,即使手里有錢也沒有能力把它變成“資本”。
只看本金,不算投入收益比
把投資的焦點放在盈虧比例(比如收益率),而不是本金或盈虧金額上,是大多數投資者一輩子也沒弄清楚的道理。看看股市里有多少買“垃圾股”的人就知道了,他們購買的標準就是“便宜”,陷入了“窮人思維”圖便宜的大坑中。
當下投資環境中,只要你有100塊就可以投資互聯網金融產品,幾百塊就可以進行基金定投,投資門檻越來越低,本金金額并不重要,盈虧比例才是關鍵。就好比,你買房子做投資,買便宜的那個,還是地段好、貴的那個,當然選擇后者。但是,在投資理財的時候,很多人會“圖便宜”卻占不到便宜。
排斥儲蓄,閑錢要全部拿去投資
一些崇尚理財的人,會走上一種極端,手里沒有現金,沒有可隨時周轉的儲蓄存款。因為他們痛恨通貨膨脹對資產帶來的流失,于是閑錢全部拿去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