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章馨),2018年1月1號起,基金和銀行理財的收益要按照3%繳納增值稅了,這是真的嗎?是不是意味著以后到手的理財產品收益變少了?
其實,這條稅收消息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并沒有非常大的影響。首先,交稅這事兒是真的。
資管產品管理人是誰?
資管產品管理人,并不是一個真的“人”,而是跟錢打交道的公司和機構。就好比保險中常說的“保險人”,其實指的是保險公司是一個道理。
資管產品管理人,主要包括銀行、信托公司、公募基金及其子公司、私募基金管理人、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期貨公司及其子公司、養老保險公司,等等。
什么是資管產品?
就是上面提到的這些跟錢打交道的公司發行的產品。
比如銀行理財產品、保險產品、信托產品、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集合資管、定向資管計劃、債權計劃、養老保障管理產品等等。
這么說吧,日常接觸到的投資產品,幾乎都涵蓋在征稅的范圍里。
稅率是多少?
這項稅收政策對賬戶里沒有幾千萬、幾個億的投資者來說,影響微乎其微。
一來,整體的稅率并不高。再算上一個增值稅附加稅,整體稅率也只有3.26%,要比財產轉讓、勞務報酬的20%的稅率要低很多了。反映到產品的收益率上,也并不明顯。
誰來繳稅?
按照慣例,誰賺錢征誰的稅,資管產品的收益被投資人拿走,虧損也有投資人承擔,所以征稅的對象是全體投資人,應該按照資本利得或者個人所得進行個人稅的征收。
但是在操作層面,考慮到資管產品的投資人數量眾多、結構復雜,且全國個人所得稅的征收體系還不完善,因此資管產品的增值稅以管理人為納稅人,產生的效果實際是管理人代扣代繳。
簡單講就是,稅收由產品投資人承擔,由管理人來進行繳納,由托管機構給予確認。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