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2018改變A股命運的兩大事件是什么?
我們總說,A股是一個散戶為主的市場。但2018發生的兩件事可能會成為A股市場投資者結構發生趨勢性變化的關鍵節點。
關鍵節點一:個人養老基金的推出→散戶的“短錢”轉變為機構的“長錢”
從過去十年的收益率來看, A股的主動型基金是具備長期跑贏市場的能力的。
2000-2017年,主動型基金平均復權凈值漲幅達到1638%,超過上證綜指(累積漲幅804%)834個百分點,超過滬深300(累計漲幅1198%)440個百分點。(數據來源:中信證券研究報告,截至2018-11-26)
所以從長期來看,在A股市場上,投資者是可以從主動管理型基金中賺取收益的。但這句話的重點其實在于“長期來看”。
-
現在的A股市場顯然是“短錢”當道。
-
管不住擇時的手,狠不下堅持的心,人人爭當股市小旋風,快進快出,給A股帶來一地“短錢”。
-
高點買入,低點贖回更是家常便飯,所以即便基金產品本身長期能夠跑贏市場,投資者自己也很難落袋為安。
-
“長錢”才是主動權益基金用起來最為趁手的兵器,給主動權益基金一份長期穩定的投入,才能讓它煥發出真正的實力,把辛苦創造出的超額收益實實在在地轉化為投資者收益。
但“長錢”是說來就來的嗎?人性中貪婪和恐懼的弱點是說克服就克服的嗎?何容易。指望投資者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自覺抑制本能,全體嚴守長期投資的原則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想把“短錢”變成“長錢”還要靠政策來催動。在所有類型的“長錢”中,政策最有可能推動的就是有社會保障性質的養老金。
以美帝為例,70年代以前美股也是以散戶為主,基金占比在4%-5%左右,與現階段的A股相似;80年代開始,美股逐步完成了投資者機構化的轉變,根本原因就是美國通過稅收優惠吸引居民創建了私人養老金賬戶,產生了一批以“養老”為投資目標的資金,同時允許私人養老金計劃投資于共同基金,推動了長線資金與基金的良性互動。而在我國,2018年我們欣喜地看到,A股市場上出現了一批養老目標基金,富二家也有幸發行了富國鑫旺養老FOF(006297)。雖然目前中國尚未建立起個人養老金賬戶,A股機構化道阻且長,但不可否認養老目標基金是將“個人投資”與“長期投資“掛鉤,推動A股市場向”機構化“邁進的一大步。
關鍵節點二:MSCI指數納入A股→外資將快速流入并成為主導的機構投資者
A股入摩成功無疑是2018年的又一喜大普奔的好消息,這不僅意味著A股得到了國際鼎鼎有名的指數公司的認可,也把一大波海外資金的目光引向了A股市場。而更讓人開心的是:明昇(MSCI)目前計劃將A股在其指數中的權重由5%提升至20%,什么概念呢?以5%的納入因子,2018年被動資金增量超1000億元;20%納入因子,被動資金增量可達4884億元。(數據來源:申萬研究報告,截至2018-11-20)
從中國臺灣和韓國的經驗來看,當指數被完全納入MSCI,外資在股市中的比例均提升至20%以上,而且從MSCI納入新興市場的進程來看,從開始納入到完全納入一國/地區股市從未超過10年,比如,印度尼西亞9年、韓國7年、馬拉西亞10年、泰國10年、中國臺灣地區7年,對于對資本賬戶開放的國家,則是一次性納入,比如巴西和俄羅斯。根據中信證券研究報告預測,未來十年,外資大概率將快速流入并成為主導的機構投資者,預計十年后占流通市值的比重達到20%左右,約是公募基金整體的兩倍,保險資管二級市場配置規模的3~4倍。
而這會給A股市場帶來什么呢?
外資快速流入并成為主導機構投資者的過程中,A股的估值體系也會逐漸向發達國家市場靠攏,市場定價更加有效,表現之一就是大小票分化加劇,繢優股受到機構青睞,規模隨業績持續增長,資質較差的股票市值逐步萎縮,整個市場的生態也會更加健康~
想了解更多內容請關注財經365股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