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服務是擴大內需的重要引擎之一
應對老齡化政策帶來的消費潛力料將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推動力量。《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強調發展銀發經濟,預計后續將加快建設醫養結合服務設施,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模式。同時,文件重申實施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四大原則或是貫穿改革的主基調,分別為小步調整、分類推進、彈性實施、統籌兼顧。預計延遲退休具體方案或于2023年公布,并于2025年正式實施。改革有望延緩人口紅利衰退、減輕社保收支壓力。
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關于應對人口老齡化,文件提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推進基本養老保險由制度全覆蓋到法定人群全覆蓋,完善靈活就業人員參加職工社會保險制度”、“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加快健全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等重要表述。
▍我國已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平均每5人中就有1個60歲以上老年人,國家衛健委預測,到2035年平均每3個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銀發經濟市場將迎來發展機遇。
2020年中國銀發經濟總規模約5.4萬億元,占全球銀發市場比重是5.56%,與中國老年人口占全球老年人口20%以上的比重相比,市場發展仍然空間較大。《綱要》提出要“發展銀發經濟,推動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開發適老化技術和產品”。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到2050年,中國老齡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增長到106萬億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將增長至33%,成為全球老齡產業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
▍養老服務是擴大內需的重要引擎之一,我們預計后續將加快建設醫養結合服務設施,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模式。
關于養老產業,《綱要》在服務消費部分,強調了“加快健全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我國老年人大多數都在居家和社區養老,形成“9073”的格局,即90%老年人居家養老,7%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其余3%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一方面,未來要進一步加快“增加普惠性養老和醫養結合服務設施”;另一方面,要“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有利于聯動線上線下資源,提升健康服務效率。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躋身國家戰略,《綱要》重申“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四大原則或是貫穿改革的主基調,延遲退休具體方案或在2023年正式公布。
人口是慢變量,鼓勵生育及其配套支持措施見效慢。而我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已超過70年未有調整,黨的二十大、《綱要》先后重申“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站在生育率下滑和老齡化加劇的交匯期,延遲退休改革已如箭在弦。“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四大原則或是貫穿改革的主基調,分別為小步調整、分類推進、彈性實施、統籌兼顧。我們預計,改革可能分為兩步:第一步,預計2025年取消區分女干部和女工人退休年齡,統一并軌按照55歲執行;第二步,預計男/女退休年齡分別按照每年延遲2/4個月速度漸進式推進,到2055年前后實現男女65歲同齡退休。
▍社會層面,如果延遲退休將主要有以下四個維度的影響:
人口:激活老齡人力資源,延緩人口紅利衰退。若按照本篇報告假定的延遲退休方案執行,我們預計到2035/2050年的勞動力供給或分別達到6.3/5.5億人,相較同期未實行延遲退休情景增加6%/17%。
就業:擠出效應相對可控,影響存在行業差異。勞動力市場當前仍然供大于求,短期內的就業擠出難以避免。但是,中長期這一影響有望逐步弱化,我們預計到2035年的供需缺口或為331萬人。此外,影響可能存在行業差異,高技術行業擠出較弱,而社會治理型行業擠出相對較強。
養老保險:開源節流兩頭發力,收支壓力有效減輕。若保持現行退休年齡制度,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累計結余缺口或會在2032年出現,并在2035年超過7萬億元,屆時養老保障體系將面臨巨大挑戰。但是,若執行延遲退休,我們預計資金缺口可推遲17年出現,到2035/2050年的結余水平較同期未實行延遲退休情景增加15.2/109.8萬億元。
醫療保險:拓寬繳費收入來源,個人賬戶改革尚需跟進。若保持現行退休年齡制度,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累計結余缺口或會在2035年出現。但是,若執行延遲退休,我們預計資金缺口可推遲4年出現,到2035/2050年的結余水平較同期未實行延遲退休情景分別增加2.7/15.7萬億元。為保障可持續運行,盤活個人賬戶資金等其他措施還需跟進。
▍風險因素:
經濟增速下行風險,政策不及預期風險。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