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狼族視覺上發了這篇文章,沒想到大家的討論非常踴躍。同時也提出了很多新的問題,所以今天針對大家提出的問題,再做一個加強版。
談寬容度怎么少了索尼?
現在佳能、尼康、索尼已經是三足鼎立。索尼憑借自己在感光元件上的優勢,應該說在寬容度上更有發言權,談寬容度怎么少了索尼呢?這也是上周文章留言最多的。下面我們通過一張表來看看當前主流相機的排行榜。
從這張表中,可以看到,尼康的單反居然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數據是從源于DxO上搬家過來的(有人說,這是一家佳能黑的網站,我只能呵呵呵了!),是通過單張灰階卡不同區域取樣計算來獲得不同亮度區塊的輸出信噪比,按這個方法,測試出來的結果整理后可以得到轉移特性曲線,從而實測寬容度EV值。
當然了,這個數據也僅僅作為參考,并沒有排除鏡頭的因素在里面,而且是縮圖到同樣大小后的得分。在業界,還有一個叫做senscore網站也干了同樣一件事。從最終的排名來看,差異并不大。
不服氣?再來看看這張對比圖,還是能夠說明一些問題的。
最后得出尼康>索尼>佳能這個結果,估計很多人大跌眼鏡。實際拍攝中,也許曝光提亮2~3擋,差別感覺不出來,但要提高4~5擋,D810的優勢還是能夠看出來的。
佳能為什么排在最后一名呢?因為采用的外置ADC,沒有內置,需要經過一段距離的傳輸,導致后端混入噪聲,影響信噪比。這樣設計的好處是采樣精度高,適合高速傳輸,并且高感下熱燥聲小。
一本正經的說寬容度
“寬容度”這個詞其實來自膠片時代對膠片感光能力和表現能力的一個性能標準。
舉個實例吧。戶外晴天萬里,你拍攝建筑,從肉眼看過去,什么云啦,建筑的細節啦,磚瓦啦,通通都很清楚。可是用相機拍出來就不是這么回事了,建筑物的陰影處一片漆黑,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頭頂的太陽光太強烈,而建筑的陰影光線又太暗,光線亮度的比值超過了相機所能表現的范圍,所以只能兼顧一邊。如果兼顧了天空,那么建筑陰影就會一片漆黑,缺乏暗部細節。如果建筑的曝光正常,那么天空就肯定是慘白一片,缺乏亮部細節了。
簡單的說,寬容度就是一張照片記錄最亮和最暗細節與層次的能力。寬容度高,意味著最亮和最暗的光比會比較大,不同光度的畫面細節能被完好的被保留下來。反之,寬容度低的話,光比的展現只能局限在一個小區域內,這個區域外的畫面就沒辦法記錄下來。
這是早幾年收藏的一張圖,雖然用佳能EOS 6D與尼康D800來舉例有點OUT,但還是很直觀來的說明了問題!大家不妨一看!
動態范圍和寬容度有啥關系
如果說寬容度是從膠片時代就有的名詞的話,那么動態范圍則是數碼時代的稱謂。
許多人因為HDR(高動態范圍)照片效果,而混淆了這個概念,它只是把本該你看不見看不清的色階變成了你能看見的色階并且合成在一起,相片本身的色階并不會變多。
動態范圍代表著一張照片最亮到最暗的范圍。一般情況下,動態范圍越大,寬容度越高,兩者呈正比關系。
比如同一個焦段不同的相機拍攝同一個場景的照片,在亮部不過曝的情況下暗部約亮越清晰,也就是動態范圍越好。
什么時候需要挑戰極限
主要是風光黨,因為他們關注的重點不是細膩的色階過渡而是高光和暗部的記錄。
現在很多風光照都是通過堆疊來生成的(關于堆棧,你可以查看:《堆棧你會嗎?一篇文章解決你的煩惱!》)。
以耶穌光為例,耶穌光是一種自然狀態中的光射現象,應該叫丁達爾效應,為了加強這個視覺效果,攝影師最常見的手法是降低一點曝光補償,把ISO調到1600以上。
單張照片噪點肯定是不能看的,但如果把多張照片層疊在一起,噪點就會消失。這時候動態范圍好的相機,優勢就能體現,它直接決定了使用堆棧法需要拍攝的張數。也正是因為多這幾擋動態范圍,拍攝同樣的張數,卻可以挑戰更大更夸張的光比極限。
當然,遇到一些稍縱即逝的場景,只能拍攝單張,挑戰極限更具有意義。想必大家都知道安塞爾亞當斯的區域曝光法,提出的目的就是為了發揮寬容度優勢,能夠記錄亮度更廣泛的實際場景。
分享幾點心得
1. 寬容度也不是越大就越好,如果寬容度超過了人眼的習慣,拍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會很不自然,而且畫質會下降。
2. JPG直接出圖沒有寬容度的說法,任何曝光加減,都是在吃掉細節,唯有RAW格式,才能保住細節。有人研究過當前的電子技術,數碼緩沖區大概是33%,也就是說,正常拍攝的寬容度是7級的話,還有2級的緩沖區。
3. 暗部寬容度比亮部寬容度高,這才有了寧欠勿曝的說法。
中國青年攝影網致力于推廣最新鮮、最專業、最有價值的攝影資訊!喜歡我們,就關注我們吧!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財經365)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經本站核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