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分析,引入外資評級機構可能會對國內建立更加完善的評級制度有一定利好,但并非重大影響。
滬上一基金經理指出,開放境外機構參與信評,其中一個原因應該是配合債券通,對國內債券評級積極向好的作用會更大些,可能帶來國外一些先進的評級理念。“有一點可以比較明確,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是一個趨勢但也是漸進的,人民幣國際化也已經無法回頭了,長期來看內外資本市場的融合,定價的趨同是必然趨勢,應該看好市場未來的發展。”
海富通固定收益研究部總經理莫遷表示,國內信用評級市場一直以來存在部分評級虛高的問題,監管和評級機構自身也想改變這種狀況,但受困于激烈的競爭關系使得行業自發變革的難度比較大。“境外評級機構的進入可能會是一個契機,雖然進入初期行業會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國內評級機構的市場份額可能受到沖擊,但長遠看有助于提高評級機構自身實力,增強行業的公信力,推動國內評級行業的發展。”
滬上一定開債基金經理坦言,境外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將會被作為一個參考,目前境內評級公司通常給予債券過高的評級,一旦境外機構進入,可能會倒逼國內評級機構進行轉變。
上述基金經理指出,雖然門檻已經放開,但最終落地仍需要不少時間。莫遷也指出,境外評級機構想真正參與國內評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監管、法規到評級理念、評級方法都有很多東西需要磨合。預計會需要較長的時間,同時也與監管層的推動力度有一定關系。
不過也有不少基金經理認為即使外資真的進入評級市場,影響也不會有想象中那么大。
一家規模前十的基金公司債券基金經理指出,海外評級機構進入并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這是由行業經營模式來決定的,目前國內債券評級大多是由發行人付費制度,發行人為取得更多的融資一定會傾向于選擇給自己評級更高的機構。“雖然海外評級機構的參與會給予市場一定的制約,但力度會比較弱。”
博時基金固定收益總部研究組主管陳志新表示,海外評級機構進入可能會在技術上出現優勢,但是本土化的機構還是有著相當大的優勢,至于說對債券違約的正面影響,目前看還是比較難的,“本來國內債券違約發生的企業都是初期評級所無法預測的,公司基本面也都還可以,即使是國外機構,也很難真正發現風險。”
陳志新認為,國外機構在技術上、嚴謹度上會比國內機構更深入,會披露一些對于公司的看法和報告,可能會減少未來潛在的風險,但是也不能說直接減少債券違約的發生。
莫遷也認為,債券違約事件的發生并不取決于評級機構,但海外評級機構的進入如果能推動評級機構提升報告的質量和及時性,則有助于市場更好識別風險。
上述定開債基金經理也表示,隨著債市違約不斷出現,評級公司本身的信譽堪憂。而對于投資而言,債券評級是風控指標,但更重要的仍然是立足于基本面分析,扎實做好調研。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