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產品總數已經超過了4000只,投資人想要從浩如煙海的產品中選擇一只適合自己的基金,比以往更加困難。同時,一些基金的名稱后,還有ABC等不同的英文代號,這對于許多普通投資者來說,無疑又增加了難度。
那么,對于同一只基金來說,不同代碼在銷售費率上有什么區別,收益上又有什么差異,究竟買哪個更適合自己?筆者以興全基金旗下正在發行的債券基金興全恒益為例進行說明,該基金分為A和C兩類,每類分別有自己的代碼。
在費率表中有以下幾種主要銷售費用:認購費、申購費、銷售服務費和贖回費。其中認購費、申購費大家比較熟悉,基金首發時買是認購費,基金成立后再買是申購費。一般來說,認購費會低于申購費,也就是說,大家在興全恒益基金募集期購買更劃算。
在這個結構表中,我們發現還有一個C類的銷售服務費,這個費用是從開放式基金財產中計提一定比例的費用,用于基金的持續銷售和給基金份額持有人提供服務。一般C份額基金收取銷售服務費后,不再收取認/申購費。因此,A類和C類的份額凈值會不同,因為C類扣除的銷售服務費會在凈值中得到體現,使得C類的基金凈值出現低于同產品A類凈值的情況。這就造成了A類收益比C類高的假象,其實并不存在“哪個收益更高”的問題。
盡管如此,很多投資者在選擇基金的時候,也還是會偏愛不收認/申購費的C類,覺得省了買基金時要交的費用。不同的投資者有不同的投資需求,買哪個更劃算呢?
首先要明確自己準備買多少,然后用網上流傳的平衡點計算公式測算,即可粗略算出A/C份額的持有時間分割點:(多收取的申購費率*折扣+贖回費率)/銷售服務費。當然,具體到不同的投資金額和投資期限,上述公式可能會略有出入,但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只要記住:一般計劃持有低于一年的,C類省錢;準備持有時間長的,A類省錢(以上為基準費率的情況下,不考慮費率優惠的情況).
此外,有些基金后綴ABCDEFG,其中最常見的是A類和B類。其實,A和B并沒有固定的含義,在不同的基金里,A和B可能會有不同的區分意義。加上前面提到的C類,一般來說,基金后綴ABC主要有以下幾種意思:區分不同的費率模式,區分不同的投資門檻,區分不同的銷售渠道。在分級基金中,區分不同的風險級別。
接下來大家還可能會在市場上看到DEFGHI……一般來說,A類為基本份額,低門檻、前收費或者是分級基金中的低風險份額;B類、C類是不同投資門檻、收費方式或是分級基金中的高風險份額;D類到Z類是可交易、香港基金或者是面向特定/指定渠道發售的基金份額。
其實,基金名稱后面不同代碼對應的類型和費率,都只是投資者選購基金的一項參考指標。究竟選擇哪一只更適合自己,最終還是要關注基金背后管理人和投研團隊的整體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