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你認為錢是萬惡之源嗎?如果回答不是則表明你有科學理財、讓錢生錢的愿望。那么接著問,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進行理財規劃的?許多人會說,當然是在有收入以后了,沒錢怎么理財?也有人會說,我現在退休了,一輩子都是稀里糊涂地掙錢、花錢,現在再談理財豈不是為時已晚?國內外理財專家的研究和一些理財實例表明:理財觀念是一生一世的事,從三歲頑童,到耄耋老年,只要生命存在,只要你需要生活,你就不應離開理財。
人對錢產生概念性的認識大約是在兩三歲左右,孩子知道這些花花綠綠的紙片能換取糖果和玩具,這時應當讓孩子區分各種面額的鈔票,并灌輸一些錢的概念;六七歲的時候,孩子可以替大人打醬油了,這時不妨將買醬油剩下的零錢送給孩子作為“收入基金”,引導其正確地進行支配,并且要讓孩子知道父母賺錢的辛苦,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傊?,對孩子的理財教育越早越好,家長注重引導,刻意培養,這樣,孩子成人后將受益終生。
退休之后,人的收入一般不會再增加,而是依靠積蓄和養老保險維持生活。這時,能否將積蓄和養老保險金進行科學打理會直接影響晚年的生活質量。有的老年人覺得理財“高深莫測”,有的人認為投資“充滿風險”,只好把錢存成活期或定期儲蓄,而有些精明的老人則不甘于這種“被動”理財,積極涉足一些既穩妥收益又高的國債、基金、收藏等新投資渠道,比如選擇一家好的開放式基金,年收益可能達到20%以上,是任何儲蓄無法比擬的——不注重晚年理財者只能坐吃山空,生活質量難以保證;而積極主動規劃“夕陽理財”則會不斷創造新的價值,使晚年生活邁向富足快樂的健康之路。
請記住這句話:理財,三歲不早,六十不老。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