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今年以來基金清盤加速,全年已有近35只基金開啟清盤模式。記者注意到,截止去年四季度末,共有392只基金資產規模低于5000萬元,存在清盤風險,東方基金、平安大華、中融基金等旗下至少有10只基金屬于此類。值得注意的是,平安大華基金目前合計管理基金共44只,其中近4成規模低于2億元,更有10只規模低于5000萬元,迷你基金扎堆,多只業績墊底。與此同時,公司還有超過20只產品待批或者已獲批未發,旗下3只基金同時發售,被投資者認為是“只發不管”,成為最不負責任的基金管理人代表之一。
老基金遭市場冷遇
據數據,截止去年四季度末,平安大華旗下共有10只基金資產規模低于5000萬元,占產品數量的比例為23%。其中平安大華鑫利資產規模最低,僅有14萬元,平安大華量化成長規模僅優于鑫利,為700萬元,兩只基金均成立于2016年四季度,距離成立不過一周歲。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是平安大華惠悅,2017年9月中旬成立,到四季度末已只剩下900萬元左右。
然而這只是平安大華旗下迷你基金的三個縮影。記者統計發現,10只迷你基金中,有6只成立于2017年,當年發行成立當年就淪為迷你基金,其中還包括市場大熱的港股主題基金——平安大華滬港深高股息基金2017年年初成立,年末卻只有不足2000萬元規模。另有4只成立于2016年。
那么這些基金為何迅速淪為迷你基金呢?僅就公開數據來看,一方面或是由于委外資金撤出。例如平安大華鑫利、平安大華量化成長、平安大華量化三只基金的首募規模均為2億元,發行時有效認購戶數分別為418戶、220戶和220戶,具為較明顯的委外基金特征。當委外資金撤出時,這些基金迅速淪為“殼”。
另一方面,或許與其業績不佳也有關。例如,上述3只基金中平安大華鑫利(成立于2016年末)、平安大華量化(成立于2017年初)自成立以來累計回報均為負,而2017年以來與之同類的靈活配置型整體獲得較為可觀的正收益。這或許也是兩只基金的委外資金撤出的原因。其余基金中,平安大華智能生活自2016年6月8日成立以來截止今年3月13日累計虧損16.4%,在同期900余只靈活配置型基金中排名倒數30名之內。
除此之外,平安大華旗下還有7只基金資產規模介于5000萬元至2億元之間,處于清盤紅線的邊緣之上。這兩類基金加起來合計17只,占到公司基金數量的39%,接近4成。
雖然迷你基金眾多,占公司公募產品數量比例高,但平安大華的清盤并不積極。平安大華僅于2017年四季度啟動了平安大華惠元純債基和平安大華添益債券基金的清算程序,清算時,兩只基金的資產規模均只有60余萬元,且兩只基金均成立于當年二季度,清盤時僅僅“半歲”。
更為重要的是,平安大華還在馬不停蹄地發行新產品,公開資料顯示,截止3月14日平安大華旗下共有3只基金在發,包括平安大華合韻定開債、平安大華滬深300ETF聯接、平安大華中證500ETF,其中平安大華合韻定開債的發行期為1月30日至4月27日,基本用完了法定的3個月發行期,或許銷售情況并不理想。此外,平安大華合瑞定開債也將于3月19日起開始發行,從發行資料上看,平安大華合瑞定開債和平安大華合韻定開債在投資范圍、投資策略等方面也高度同質化。
另據證監會公布2018基金募集申請公示表,截止3月2日,在簡易程序通道中平安大華已有9只基金獲批待發,此外還有17只基金上報待批,值得一提的是,其去年7至12月上報的多只港股通基金以及MSCI相關指數基金均未獲批,這或許與基金管理人資質不足及監管層有意嚴格審批有關,但平安大華仍然孜孜不倦地于今年2月初再次上報了港股通紅利低波動指數基金,目前同樣未獲批。參考平安大華滬港深高股息一年就淪為迷你基金的先例,或許即使這些基金批了,平安大華也難以蹭上港股的熱度。
一邊是多達10只基金處于清盤線以下,業績欠佳,一邊又是不停地申報新產品,同時擠發多只基金,這種只管生不管養的態度自然不會受到投資者青睞。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末,平安大華管理的公募總規模雖然達到了1795億元,但其中貨幣基金就占到了1608億元,非貨幣基金規模只有187億元,由此來看,其千億規模一定程度上也只是“紙老虎”。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