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到這里,羅盤君還漏掉了一件事兒,那就是商譽!并購不一定會產生商譽,但商譽大額增加一定是發生了并購了!在此處我們要除去由于并購帶來的凈利潤提升,因為標的未來幾年的凈利潤都已經反應在收購價款里了,我之所以付這么多錢,就是因為未來能帶來如此之多的凈利!詳情請看羅盤君的另一篇文章《羅盤導航 | 還有哪些醫藥行業上市公司有潛在未爆炸的雷》,截圖如下。
并購帶來多少利潤要怎么估算?我們知道,商譽=收購股權比例*(標的估值-標的凈資產),如果按照凈資產收購,商譽就是0,溢價越大,商譽就越高!而除了收購藥企以及即將產品化的技術外,收購市盈率一般在15倍左右。
也就是說,標的估值/標的凈利潤=收購市盈率≈15,反過來看,標的凈利潤=標的估值/收購市盈率,而商譽一定比標的估值小很多,所以在做批量處理時,就可以用商譽/15來預估并購帶來的業績影響。
這樣一算,立馬又干掉了在2016~2018年間,并購來的凈利潤占2018年凈利潤比例大于20%的16家公司,篩到這一步,剩下的公司只有462家,占A股公司比例只有12.4%。
03 真增長的驅動因素
寫到這兒,就要問一個問題,為什么看了半天只看利潤不看營收?因為從公司整體報表上先看營收是沒有意義的,非主業部分和營收沒有半毛錢關系,并購部分壓根也不看營收!只有當我們拆到了非并購的主業時,看營收才是有價值的。
一家公司的增長,最好的增長方式是營收增長,營收最好的增長方式是量價齊升,差一些的是增量不增價,最差的是漲價不漲量,典型公司就是東阿阿膠,一直推行“價值回歸”,讓阿膠出廠價8年漲了7倍,從480元/公斤漲到了近3400元/公斤,銷量卻下滑了600噸,跌掉了32%。
炒股技巧-揭開A股公司成長性真相!
差一些的增長方式,是規模增長不動,但是業務結構向高毛利的方向調整,或者持續降低成本、提升附加值,獲得更高的利潤。更差的方式,是收入也增長不動、毛利也增長不動,只能靠控費每年去把利潤摳出來!
然而,最差的方式是,業務本身沒增長,靠各類稅收政策、方式,降低了實際稅率,最終實現了利潤的增長!
現在我們回到這462家公司,我們知道,這462家公司連續兩年增速都達到了GDP的兩倍(2倍GDP增速也只有13.2%、13.6%,其實已經很低了?。?,而其中連續兩年營收增速也都達到這個水準的,只有285家!其中更有16家公司出現過負增長!
一計算發現,剩下的177家中,只有65家是通過提升毛利率實現的利潤增長,再剩下的112家中,66家靠的是控費,再剩下的,羅盤君也懶得看了,炒股技巧-不是金融股,大概率就是靠降低實際稅率增加利潤的偽君子了。更多炒股技巧,關注財經365股票或“財經365網”微信公眾號看財經深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