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早已布局在白馬成長股的私募業績顯然會更好,這實際上就是抓住了目前市場的核心。私募雖然仍有很多炒概念甚至敢死隊資金,但監管趨嚴,他們目前只能偃旗息鼓。”一私募人士坦言,私募也得適應這種風格的轉變,擁抱市場、擁抱價值投資。
“就中小盤來說,經過過去將近兩年殺跌,確實有一部分成長股已經跌到了比較合理的位置,可以提前布局,因此增持是理性使然。也應當注意,盡管目前中小盤股的估值回落到了歷史平均水平以下,但是目前創業板市盈率在47倍左右,中小板市盈率在39倍左右,其估值依然偏高,仍有回落的內在需求。”在星石投資方面看來,2017年金融市場監管趨嚴、再融資新規出臺及IPO加速也可能對中小創的估值形成壓制;未來成長股還將出現顯著分化,真正具有內生成長性的龍頭個股才能脫穎而出,而依靠炒概念、講故事推高股價難以為繼。
在巨大的跌幅和市場風格轉換下,中小創是否已經沒有機會?對此,羅偉冬表示:“我個人一向堅持高成長價值投資,就是因為總有新的中小企業發展壯大超過同行前輩成為獨角獸,為投資者創造巨大的成長利潤。過去如此,未來也必然如此,所以中小創未來的機會是在發掘未來的高成長企業。”
但更為重要的是,在監管不斷趨嚴和去杠桿的背景下,市場的整體風格已然改變。羅偉冬表示:“市場風格轉換,情況比較復雜。相對以往歷史來看,大藍籌的成長性非常低,估值也不是特別便宜。因此要和2005年之后那樣持續大漲,難度很大。但是銀行股估值又特別低,后續還有一定向上空間,而中小創大部分估值仍然偏高。所以我個人預測市場風格還會反復持續一段時間,但不會像2005年之后那么持續大漲。”
而在清和泉資本看來,近期的減持新規可以解讀為監管呵護。雖然限制再次升級可減緩供需缺口,從而穩定市場情緒,但中長期有望導致殼價值下降、項目估值壓縮、套利邏輯謝幕等,勢必加速市場優勝劣汰和價格重估。
“‘市場重塑’時代,毫無疑問代表著去偽存真,并伴隨著價值投資的形成。可參考美國的‘漂亮50’,期間概念炒作逐步退去,價值成長持續獲得超額收益。當前A股IPO發行趨向市場化、再融資并購重組規范化、全球估值體系的聯通化、投資者機構化,路徑清晰且目標明確。”清和泉方面表示。